威尼斯疑魂(1973)
Don't Look NowUP:2021-08-17
威尼斯疑魂简介
建筑师John Baxter(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 饰)与其妻子Laura(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 饰)育有一男一女。有一天,女儿莫名其妙地溺水身亡。Laura沉浸在悲痛中。John因为工作原因,带着Laura来到威尼斯,进行一个教堂的修缮工作。在那里,Laura认识了两个老妇人,里面有一个盲人,据说能通灵,能看见Baxter夫妇的女儿。Laura晕了过去,醒来之后却摆脱了女儿死亡的阴影。通灵的老妇人告诉Laura,如果John继续留在威尼斯的话,会有危险。Laura劝John赶紧离开,John却不相信所谓通灵,继续留在威尼斯进行工作。果不其然,John在工作中发生了意外,而他们在英国读书的儿子病倒了。Laura急忙搭飞机回国,而John却在威尼斯发现Laura跟那两个老妇人在一起。发生在威尼斯的这个故事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本片在Time Out 2011“史上最佳100部英国电影”中排名第一。
获得奖项
- 第2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恐怖电影 - 第2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Track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Editing / 最佳影片
简评
镜头语言丰富,剪辑和美术没的说,阴冷压抑恐怖的氛围做到了极致。剧情不复杂,女儿当年穿红雨衣溺死,后来丈夫去威尼斯修缮教堂,妻子结实两个苏格兰妇人,有一个瞎了但是能预言,看见他们女儿,丈夫不信,后来预言丈夫危险,果然他差点掉下死掉。而儿子在学校火灾演习磕头让妻子回去英国了,结果丈夫要回去时发现妻子在船上和两妇人在一起,诡异,其实是未来预见。他找警察抓了这两个妇人,结果打电话妻子在英国。妻子回来了,他晚上出门,盲女发疯预言危险,他却跑去追那个多次出现的红雨衣身影,最终在教堂小阁楼,她转过身,是个侏儒小老太,杀了他。
当初把《魂断威尼斯》和《威尼斯疑魂》搞混了,想看前者结果看了后者。开头那剪辑相当犀利,把悬疑的弦绷得紧,没想到后来就没什么惊艳的地方了,结尾也是故弄玄虚。哦对了,中间还有一段船戏,剪辑也有意思:这边脱衣服,那边穿衣服。整体无趣。01:50:22,mkv,
和希区柯克《牙买加旅店》、《蝴蝶梦》、《群鸟》一样,这部也改编自Daphne Du Maurier的同名小说。延续了希式惊悚片的基调,手法也致敬了希氏,如声音匹配剪辑和眼部大特写。Roeg的影像有一种湿润的神秘感,多次出现的薄雾、镜子、倒影、水流、清冷的钢琴配乐都烘托了这种不安感。男主虽然受到警告但仍没有逃离威尼斯,看着他一步步走向自己结局的宿命让人想起《魂断威尼斯》。Highlights: ,非常别出心裁(同时也使本片能以R级在美国上映。)。:一直以为男主说在船上看见女主是他的幻觉,到最后才明白他望见/预见的是自己的葬礼。影片开头泼在教堂幻灯片上血红的液体也对应了最后的结局。
镜像让创伤成为了一个可被自我塑造和凝视的图景。而交叉剪辑也在实践着镜像功能。老妇人以节点的方式充当着镜面,让错失留下的蛛丝马迹成为弥补的可能,于是夫妇在镜像之城中反复奔波,铃铛的失能,楼下老妇人的背影,与镜之水底捞出来的尸体在不断的警示。但也不及“还可以去弥补”的“迷信”,而这种“迷信”却什么都不需要去相信,它只是创伤被凝视下的镜像关系。
注重叙事的蒙太奇组织而非叙事,梦境有伯格曼的味道。叠化和相似剪辑最终组成一套大型心理隐喻蒙太奇的狂欢,而床戏的平行剪辑巧妙区隔了社会欲望和底层欲望,即性欲的祛魅时刻。中英文片名所指的两个方向也值得玩味,只有威尼斯的鬼魂在now,而其她人不在都看向了过去和未来,威尼斯的水城属性是全片视觉语言的肌理,但故事却仿佛发生在别处。唯一不足的是结尾魔鬼实体化处理了,和主教这个角色缺少交代。
第一部罗伊格。手法在现在看来依然炫目但不算惊艳。由非线性剪辑引导的弗洛伊德式复返在索德伯格、大卫林奇等人这儿早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更高级的突破。罗伊格此时的处理相比之下固然有些生硬,但更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不论是高度匹配的剪辑还是无处不在的deja vu,都与故事的主题元素“通灵”暗合;开头与结尾两个戏剧高潮,标志性蒙太奇发力也最狠,并伴有配乐上的递进;zoom lens与威尼斯街巷的绝妙恐怖组合;象征着危险的红色。纵使这些在今天看来都可以被总结为流于形式,也不管宗教、家庭、罪责等话题在本片中是否就是个空壳,我们都必须承认,罗伊格别具一格的手法出色地从影像上表现了“万物皆有联系”这一命题。
导演是非常知名的cinematographer,生死欲念的着重刻画是另一层面上的twisted storyline。比起原作,改编版相当注意空间和时间的矩阵搭建,即便情节基本做到了百分百还原,还是会被不详氛围下浑浊的水域拖累。所有碎片都会回到终点。生与死之间是一条迷宫似的桥梁,轻微的眩晕感在威尼斯的冬季显得格外狭隘。Dont look now。
埃德加·赖特奉为大师级(masterpiece)的作品。悬疑心理电影,有点林奇,尤其是断魂叠印。看过的最牛开场之一。神仙级匹配剪辑,爱森斯坦应该会拍案叫绝。有超自然元素却用理性自圆其说的悬疑片。可能有着单镜头最短的床戏。银幕里最破败、不寒而栗的威尼斯。宗教的某种隐喻。构图和推拉镜头教科书。原声的几首音乐都值得收藏。
经典的恐怖电影都有一个共同基调(如冷血惊魂、无辜的人、灵魂狂欢节、迷魂记等等),就是在一个严格控制的范围内把故事的时空场景主观化(或风格化表现),让电影各元素都浸浴在角色自身的光晕中,以此达到扭曲现实的效果。威尼斯疑魂开头那段著名的匹配剪辑和之后的死城营造自然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当代的惊悚电影逐渐扁平化,倾向于搭建一个外部场景(游乐场式的鬼屋),让角色像棋子一样按照叙事轨迹走完一个固定的结构,早已把那个常识性的心理基调遗弃了。所以现在很多观众总是本能地想从剧情层面提取出一个基于理性的抽象把握,而不去通过影像的有机统一直接而完整地体验恐怖电影。这不是很讽刺么
,七十年代的片子,各种转场和蒙太奇的夹杂出现,可看性很高!特别是开头运用相似转场,以及后面脱衣与穿衣的交叉蒙太奇第一次见,很是新颖!大量拍摄红雨衣女孩在水中的意象,扑朔迷离的朦胧感,特别有艺术感。最后的结局也很意外,桥的一端代表着生,另一段代表着死,不过稍微有点隐晦,艺术化的处理就感觉没有体会到叙事的意涵。
眼花缭乱的剪辑和刻意增添的古典风味,反而丧失了原著剃刀般简洁但深入骨髓的阴冷惊悚氛围。话说我一直在脑补这个故事和曼《死于威尼斯》的互文性,丧女阴影、成为陷阱的排遣之旅、无法离开的城市,后半段主线暗换使得潜伏在城市的恶疾逐渐浮现,在结局露出齿爪完成一次献祭。两部作品中的威尼斯都成了梦魇之乡,贡多拉恰似棺材,河道弥漫着死亡的腐朽气味。
。红衣少女,诡异妇人,连环谋杀案,修复中的教堂。影片运用大量意象,营造出一个疑团密布的水城威尼斯。死亡的阴影,始终飘荡于男主角约翰的脑海中。他隐约预见了未来,却依然没能逃过悲剧的宿命。临终前的回忆片段被呈现地极为精彩,早夭的女儿、修复中的意外、与妻子激烈的情欲等等,都一幕幕闪现。最终的水上葬礼,则为这一出人间异闻画上凄美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