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侯爵夫人(1976)
评分:7.2
导演:埃里克·侯麦
编剧:埃里克·侯麦 /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主演:埃迪特·克莱韦 / 布鲁诺·冈茨 / 埃达赛裴尔 / 彼得·吕尔 / 奥托·山德尔 / Eduard Linkers / 露特·德雷克塞尔 / Bernhard Frey / Hesso Huber / Erich Schachinger / 福尔克尔·普雷希特尔 / 埃里克·侯麦
类型:剧情 / 历史
片长:102分钟地区:法国 / 西德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女侯爵(港) / 侯爵夫人 / O女侯爵 / 侯爵夫人之死 / The Marquise of O
上映:1976-05-19(法国)
IMDb:tt0074870
O侯爵夫人简介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之中,指挥官洛伦索(Peter Lühr 饰)的女儿马奎斯(埃迪特·克莱韦 Edith Clever 饰)带着女儿守寡多年,在危难之际得到了伯爵列特里特(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饰)的出手相救,才得以幸免于难,马奎斯对伯爵生出了一丝好感,然而,第二天,伯爵便跟随着军队离开了小镇。
没过多久,马奎斯发现自己的身上竟然出现了怀孕的迹象,没有人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马奎斯的未婚先孕让她成为了小镇里的笑柄,遭到了父亲的唾弃和驱逐。无奈之下,马奎斯只得登报寻找孩子的父亲,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前来之人竟然正是伯爵。无法接受此事的马奎斯拒绝了伯爵的求婚。
第2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埃里克·侯麦 第2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大奖埃里克·侯麦
获得奖项
- 第26届德国电影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第3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服装 - 第2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埃里克·侯麦 Éric Rohmer导演
- 埃迪特·克莱韦 Edith Clever演员
- 布鲁诺·冈茨 Bruno Ganz演员
- 埃达赛裴尔 Edda Seippel演员
- 彼得·吕尔 Peter Lühr演员
- 奥托·山德尔 Otto Sander演员
简评
不知道宫廷风算不算古装片,一开始还以为是戏中戏,没想到就是这种拿腔捏调的类话剧形式,其实对于本片主题表达年代背景也没那么重要,只是在伦理道德层面往前设置可能更合理易接受些。影片结尾以天鹅故事的隐喻为和解,伯爵和侯爵夫人最终都完成了打破个人道德枷锁的壮举;另外单纯从"人"的价值去看,七十年代的欧洲社会背景绕不开性解放运动,侯麦应该亦受其影响(话说如今大环境似乎反而不包容了)。// PS. 本片改编自他人小说,我还是喜欢侯麦自己写的剧本。
《道德故事》之后,《喜剧与谚语》之前的作品。侯麦导演的德语电影,忠实还原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O侯爵夫人》。以侯麦擅长现实世界与影像世界的矛盾来展现女主Juliette主观世界的清白与客观世界的不清白的矛盾。几乎与文字叙述一样的对白,通过捕捉神态动作表情的影像来还原小说的风格。通过模仿绘画来展现原著的关键性的被一笔带过的情节,似乎并没有达到侯麦想要的效果。侯麦虽然能听能写会说德语,但他还是通过翻译来指导拍摄。——以上信息来自《侯麦传》
玷污天鹅洁白羽毛的冲动。故事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侯麦暗示的但其实没有直接证据(就是镜头,比喻和猜测,到这些都是戛然为止,可能仅仅是误导),一种是冤大头当老好人。其实还有很多可能,这都是坏坏的侯麦故意设置的障眼法,比如侯爵夫人是否有当天没有完全丧失意识,她其实知道,半推半就?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事后仍然表演自己的贞洁,只是怀孕是没想到的。可无论是什么样,总有人要扮演不道德的角色,可能是伯爵的事后赎罪,也可能是伯爵夫人的不贞,也有父母奇怪的名誉和尊严坚持。
戲劇式的書面語對話還是很有意思的。光看電影劇情不太能完全捋清,主旨也不很好懂。侯爵夫人的父親可謂是虔誠的道德君子了,但侯爵夫人自己對純潔理性道德的虔誠甚至遠勝父親,她勇敢突破父權,卻面對真相自己無法接受...結尾倒似乎和解了。參考小說書評(牽扯宗教和哲學,更難懂...).com/omn/20180923/ @2019-12-22 00:42:50
改编自克莱斯特同名小说,第一部外语片,唯一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奖项的电影,非典型性侯麦。侯爵夫人喜欢上救了自己的爵士,受缚于自己忠诚于亡夫的伦理戒律,不能痛快的答应爵士的求婚;懵然发现自己怀孕,被父母逐出家门,刊登报纸寻人后,爵士承认并与侯爵夫人结婚。电影分幕进行,布景简单、表演夸张、镜头静态、情节离奇,很像戏剧。虽然忠诚于原著,但失去了文字不可靠叙述的幽妙,凸显了个人风格与古典题材之间的违和,让这个人在道德和情欲间扭捏的故事显得没什么意思。
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舞台剧,侯麦导演在服饰、角色台词以及音乐和镜头上下了许多功夫,这也正映照了他在写作、绘画和作曲等方面的艺术才能。影片剧情简洁,导演选择为男女主角各自的坚持制造一些冲突,用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状态和矛盾冲突的方式一步步印证侯爵夫人的坚贞和伯爵对爱情的坚持,用更多舞台剧中丰富的古典元素来发展人物关系,让简单的剧情有了更多的张力,也更具文学性和哲理性。
小说改编,未婚怀孕的事实和贞洁清白的信念冲突,对清白和爱情的相信与怀疑。守寡的侯爵夫人意外怀孕,而她自己却对如何怀孕毫无头绪,谁是孩子父亲成了一个谜。未婚而孕,又坚称自己是清白的,这种事情只有发生在圣母玛利亚身上,渐渐的亲生父母都开始嫌弃不道德的O侯爵夫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O夫人不得不登报寻找孩子的父亲,而来承认的居然是那个救过她的伯爵,那个坚定地想娶她的男人。奇怪的是,O的父母一直拖延着伯爵对她的求婚,而不是用婚姻遮掩一场丑闻。或许他们很难相信一个男人会如此爱上O,就连O也以为他是魔鬼。最后,伯爵用真情打动了O夫人。
.21 侯麦的唯一一部外语片,德语真的不大好听。/整个片子的美术做得精致美丽,和克制的镜头语言相组合融合,早就了一幅幅油画一般的观感体验。/一大道德问题在于,伯爵夫人是否知道男子对其强奸一事?或许这个答案只能留在伯爵夫人心中了。男子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本可逃离一切,但还是上门迎亲,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并非一时之欲。伯爵夫人碍于道德与面子,从一开始也认定他并非好人,却重重前来解救她的困境,她内心对其真实的好感也在最后按捺不住。/所以人能否被一次错误的行为所定义?爱与欲是否分不开?爱是不是一件盲目的重蹈覆辙的事情?很有意思。/虽然对我这个年纪来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节奏,加之为其配合的克制的镜头语言,都不会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侯麦,但背后带出的思考很有意思。
我真的会被笑死,这部电影我看了一天。(剧本真的太无聊了,看的我无语)侯麦拍这种矫揉造作的狗血文本剧情真的太好玩了,就像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虽然上下行文毫无逻辑和情感,但油画的特质看起来就是如此的美丽和引人瞩目。古典主义的叙述方法,传统幕剧的形式,浓艳的油画色彩令人赏心悦目。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男神女神的罗曼史》还有那个令我笑吐了的最后一句台词“啊,我活了”,在这个结局一切原谅也都来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又莫名好笑。侯麦可以把一些俗套的结局拍得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和幽默感。但很难拍出的是角色个体之间的心灵表现
。这部我死都没猜到居然是侯麦的,很多的截图都有15,16,17世纪欧洲宫廷油画美,随便截出来,就比如草堆子那里,(很典型的早期油画风格像神话场景,在那个时期把人化成天使众神形象)整部片子都有一种宗教,天神的美感台词也是,像是在讲述古希腊神话故事(探讨的道德与人性也与希腊神话故事相似,只是看待问题的人观察的点思想什么都不一样了),而并非是侯爵夫人,还有就是中场部分有点类似于默片的解释的时间段什么的,全场最秀的是音乐。很神奇,居然是打鼓。慢慢的变暗变黑的一个手法很古老很搭,好久没看这么有特色的片子,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侯老哥的艺术底蕴浓厚,色搭很美。
两星半。古典题材是我最迷恋的,侯麦也是我所热爱的,但对这部电影实在喜欢不起来。拍这部电影前后,侯麦写了研究茂瑙的论文,还对舞台剧产生兴趣,执导了《海尔布隆的凯瑟琳》,也许是因为这些经历,让《O侯爵夫人》充满了默片和戏剧的特征,而放弃了正常的电影语言。但这种舍弃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风格,反而让电影观感呆板无聊。完全不懂为什么这部电影当年受到了戛纳的追捧。不过,至少电影的画面还是值得称道的,侯麦没有老库那么多钱砸设备去制造油画质感,但拍出来的效果确实也不差。被迷晕的侯爵夫人那一幕的构图,借鉴了亨利·富塞利的梦魇,非常漂亮。
起初侯爵夫人拒绝求婚可以理解,但往后发现侯爵依旧穷追不舍,而侯爵夫人的拒绝则显得更加情绪激化,甚至称其为魔鬼,大家眼中高尚的侯爵获如此待遇令人费解,及父女和解时父亲不住地亲吻怀抱中的女儿的一幕也给这个故事笼罩了一层浓厚的迷雾,好在结尾侯爵夫人说的一句“是的,自从你第一次出现,我就没把你当成天使。”或许可作为揭底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