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故事(1995)

On the BeatUP:2021-07-09

民警故事

评分:8 导演:宁瀛 编剧:宁瀛
主演:李占河 / 王连贵 / 李健 / 沈振鸥 / 宛建军 / 李辰刚 / 李文声 / 潘永祯 / 李莉 / 杨驰飞 / 赵志明 / 刘应树
类型:剧情
片长:102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On the Beat
上映:1995-09-08(中国大陆)
IMDb:tt0113825

民警故事简介

派出所新分配来一批刚从警校毕业的实习生,王连贵的师傅是干了七年的“片儿警”杨国力。杨国力将小王介绍给居委会,居委会的老太太们热心地向他解释管片儿的工作,要以户籍管理为基础,治安工作为主。 晚上正逢杨国力值夜班,有人被狗咬伤。说是一条黑狗疯狂地扑向路人,会不会是疯狗?杨国力立即向所长汇报,所长果断决定:组织力量,迅速找到野狗,以防再咬伤其他群众。 民警们个个手持木棒,四处去寻找狗,终于在一个荒废的院子里找到,大家追到街上将狗乱棍打死。送防疫站检验,果然是条疯狗。防疫站给派出所敲了个警钟:狂犬病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对参加灭狗的民警必须采取防疫措施。 为了确保居民的安全,派出所要求民警们深入调查是否还有疯狗,并向居民们宣传狂犬病的危害性及城市禁养犬的必要性。所长指派杨国力主要负责这次临时安排的突击灭犬工作。 杨国力经常加班,难得有个星期天能闲下来陪三岁的儿子在家好好玩一天。他妻子时常埋怨说派出所的工作太辛苦。杨国力老是加班,操持家务和教育孩子全靠她一人。说归说,下班回来,她依旧忙碌着家务。 这天是户籍管理学习的日子,值班民警把杨国力从会议室叫出来,说抓住一个在公共场所赌博的外地农民。那农民矢口否认是赌博。杨国力让他在自己面前耍一次牌,他耍得杨国力眼花缭乱,杨国力从中看出问题,不慌不忙地提问,机智地戳穿他的谎言,耍牌人最终承认了是惯赌。 又轮到杨国力值夜班,白天旱日常工作,晚上下片儿检查灭犬工作,熬了几夜,已是精疲力尽。他的管片儿又出案情:一外地青年尾随女人耍流氓,他赶忙去处理。从现场回来,还没喘口气,王连贵又打电话告急:他检查养犬户时,遇到难缠的王小二,他养犬不承认,还不让民警入户检查。杨国力带人将他带到派出所进行教育,谁料他拒不接受批评还出言不逊,杨国力忍无可忍失手打了他。 所里开会批评了他,提出“从严治警”“增强法制观念”。以迎接新的任务。民警的工作就是这样琐碎平凡而又不可缺少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宁瀛 第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简评

混乱、琐碎但极真实,除去居委会大妈几乎没有表演痕迹。宁瀛有意颠覆的正是张艺谋《秋菊》中理想化的官员/执法者形象,更要从这种形象的颠覆上升到整体意识形态层面的失控,隐晦的政治影射点明的正是这种失控的根源,以“五讲四美”之类压人,反而更显苍白。而对于杨国力自身,体验到的则是身份带来的无尽迷茫。不管工作多少年,还是要为压路机让道。

给赞。其实我想不到的是故事的情节竟然是这样的设计。一位警察爸爸为了工作没时间照顾家人,同时在工作中又遭遇误解。体会到警察的不易,让我们用心去尊敬这群人吧。钟文警察叔叔是模范,真正的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哪怕他犯了罪,还是依旧真爱每一条生命。他的智慧与能力都让我佩服。

循案解片,黑影憧憧。首先涉狗案的第一位当事人必须是个醉鬼!剧情明线逻辑只有不省人事才会被咬。暗埋讽线则需要“吐一地”的画面搭配到里屋新闻联播“一片大好”画外音。画在评声;再看打狗桥段,反讽点铺设在一只狗VS一群警:以多打少胜之不武且众人跌跌撞撞穿过冰面的样子颇为狼狈;审设赌人一场戏算剧情高潮。场景本身生动风趣(刘兜兜刘苗苗,谁曾想到此公在围观好莱坞警匪剧录像时二度露脸制造了更大的包袱!),更为影片终局埋设一道叙事伏笔和道德因果:杨国力(李占河真像戈治均!俩人后来还合作过一部押解的故事)你瞅瞅你平时对待嫌犯的态度?最终被罚也不能算是很冤……不过有个小小的问题:既然是归属德胜门派出所的片警,一开场领着新手熟悉管片儿时怎么俩人骑车绕过新街口的丁字路口(天桥和新华书店)向西奔着赵登禹路方向去了?

真的很厉害,在《找乐》的基础上进了更大的一步。如果你对科长的《小武》视若珍宝,那我实在想不出你不喜欢《民警故事》的理由。不论是时代风貌或是人物状态真心不输《小武》,一个是民警故事,一个是小偷故事,但呢种疲惫感、荒诞感和虚无感竟然如出一辙。就现在来看,一切其实并没有改变多少,最大的改变是现在拍不出这种片子了,拍出来大概也没人看。嘿你别说,这片儿里90年代的北京看起来还挺汾阳质感的。ps. 97mins version

全片以‘禁狗令’作主线贯穿始终,故事情节设定环环相扣,从一开始的打狗到禁狗到捉狗到捉养狗的人,实着让人啼笑皆非。导演把握喜剧气氛的功力也相当了得,虽然八成归功于编剧,但也可看出宁导诠释剧本以及演员调度的功力的深厚。更何况演员全为非职业演员,表演之真实也是相当难能可贵。使用非专业演员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然与真实,正因为他们身上未被附加过诸多的角色才更能凸显出自我诠释的真实,当然这也更加考验导演的讲戏能力和对角色诠释的能力。

带入当时,真的挺真实的,看的时候还有一些欢乐。骑着自行车,别着木棍出街,一群人追着打狗,一边开会一边打狂犬疫苗,走街串巷抓狗,审问滋事聚赌的犯人,对质狗咬人后蛮横市井的包工头,现在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作为时代的缩影,可以说是写实了。另外,杨国力家的小朋友,对着镜头还表演得这么好,好可爱啊,好乖,真想摸摸他的小脑袋。

嘿,您别说,还不错。没字幕看得有点含糊。去电影化的处理,无配乐,平铺直叙,视角固定,金句频出,但从不过火。李占河演得好啊,片里的每个人都好,演得跟真的似的。感谢那个年代的稀松审查(此片甚至由北京公安局、西城分局、崇文分局协助拍摄),这电影在如今是无论如何没法上映了。

日子按天算,生肖按年算,这人啊,按茬儿算。宁瀛所讲述的《民警故事》绝不是胡编乱造,这部都市寓言抑或现代官场现形记里的讽刺意味比《找乐》还浓郁。影片的真实程度简直可以用残酷和恐怖来形容。在琐碎而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这些气血两虚似乎又有点精力过剩的「片儿警」显然分辨不清谁是人民群众谁是不法之徒,在大难临头必有一死的「疯狗」面前,这些体面人的苟延残喘显得可悲而又可怜。显然,所谓的民主专制并不在大搞教条主义和倡导集体主义的派出所里,它本该落脚在寻常百姓家。不幸的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传统家庭中都藏着一条恶犬。和黄建新一样,宁瀛也擅于将那些被官僚主义培养出来的「红二代」放在一种新旧交替的时代语境下来观察,但区别在于,宁瀛无心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她对于「父权制」毫无偏袒的批判简洁而直接,自然而有力。

76/一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式的作品。《民警故事》的故事像一部短篇故事集,“寻狗”是故事的主线,旁支的内容是分散的琐碎的,电影的质感无限贴近纪录片或者生活本事。电影的生猛在于它通过这些极生活化的情境展现了个体与体制的冲突,电影中的台词和可供讨论的话题实在是勇敢。

看了下影片拍摄于1995年,说的是北京治理养犬的事,简单说就是打狗。跟影片拍摄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因为养狗要办狗证,我记得当时是大几千,反正是普通家庭承受不起的,我家把养了多年的大狗送走了,想起来难受的看不下去。但是电影开头两人骑自行车在路上的5分钟镜头太有想法了。居委会7支花的大妈们太真实了,作为一个亲历者,那时候还小,现在回过头再看觉得荒谬压抑。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这部片就像一坛老酒,这么多年后再看,还是有种新鲜的劲头,把一个片警的生活切面完整的记录下来,全部用非职业演员,写实的手法,营造了一个真实感极强的电影空间,而且这是属于那个年代才能拍摄的题材,街头打狗,上门搜狗,不断的会议精神等等,里面的很多事件放在现在的眼光来看,更多了一层批判的色彩

宁瀛对新现实主义的摹仿更多止于表面,但丝毫不减损本片在中影史上的惊喜程度。开头跟随两个片儿警的长镜跟拍,用人物的穿梭自然交代出空间关系,唤起朦胧又深沉的在地情感,几处上拉的鸟瞰镜头更显绝妙。后半段则在琐碎事件交杂中观测个体服膺于庞大体制后心理的动荡,无数荒诞织成了让人喟叹的日常图景,如今看来依然先锋意识漫溢。对于图像中90年代老北京,总有种难言的感怀。

获得奖项

  • 第4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4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Special Mention
    提名:金贝壳奖
  • 第17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第17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银气球奖
    提名:Golden Montgolfiere
  • 第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获奖:最佳影片奖
  •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提名:最佳导演
民警故事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