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日常(2020)

UP:2022-01-29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文学的日常

评分:8.1 导演:王圣志 编剧:
主演:马原 / 吴啸海 / 马家辉 / 焦元溥 / 麦家 / 史航 / 阿来 / 谢有顺 / 小白 / 高翊峰
类型:纪录片
片长:55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
上映:2020-04-16(中国大陆)
IMDb:

文学的日常简介

《文学的日常》是一档展现当代作家精神风貌的人文纪录片。节目借由一位朋友拜访知名作家的形式,通过作家与朋友两天的对谈、走访、体验、观察,体现名人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作家与朋友间的对话涉及生死观、世道人心、故乡、青春叛逆等当下热点话题,问诊时代,以文学照亮日常。节目由优酷视频、海峡卫视联合出品,共5期,每期45分钟。

简评

对谈激发火花。麦家那集,坐在富春江边鹳山之上,和史航说起什么是英雄(主义),宏大的主题有最平凡的注解:在生活面前,能够抗拒自己的命运,认同自己的苦难,他就是英雄,一种很本质的英雄。……阿来那集,引道: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写作要有一个小的、偏僻的、属于自己的角度,写作是越写越谦卑,原因在于发现自己对人生对世界所知甚少。

显然经过美化甚至被拍摄者自己审查,毕竟老马也倒腾过电影,能看到的缝隙有但是不多,马原也没有公众号里封的庄园主那么不堪,比如马格可以随时掏出手机百度,有钱又有文化的人对于教育的观念多少有些不一样,比如郑渊洁,但是有钱人或者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大多类似,马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深深影响我的写作,少评价家事吧,另外在版纳住了小半年,后悔没去南糯山看看

看完《云中记》后被豆瓣安利了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于是晚上做饭时听了作者阿来那一期,阿来带着嘉宾去杜甫草堂去藏区地震遗址,在山间在树下相对而坐,聊诗歌、死亡与故乡,也聊兰花与阅读。是与自然山水相融的淡然。“不要怪罪人,不要怪罪神,不要怪罪命,不要怪罪大地。”“不许悲伤,不许舍不得,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净。”同系列第二集就是马家辉,刚好之前看过他的《鸳鸯六七四》就继续看了这集。马家辉是风趣幽默又积极表达的,带着嘉宾去文武庙上香,去自己学生时代常去的球场和书店,去快乐饼店分吃刚出炉的菠萝包,去九龙城的火锅店打边炉,去基督教墓园看未来,讲大街小巷建筑和地名里的香港故事,讲自己的童年故事,真诚又坦荡。市井民俗,烟火气息。主题更像是作家的日常。博学又风趣,好爱!

还行吧,最近看了一些文学的纪录片,麦家之前在央视的纪录片其实了解到了他的故乡,阿来是那种真正看透人生的人,这一集最喜欢,在文学的故乡同样也有阿来的选集,可以继续看;马家辉是幽默的香港人,之前在好多综艺节目上了解了一些;第一次认识了马原,万物有灵且平等那段挺震撼的;最后的上海那个作家是真的不认识,观感也一般。

每位作家,心里都装着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人,有事,有物,有感受,有这个世界里的风和月,每个作家的世界各自独立,没有雷同。视频以采访内容为主,穿插街头人事物,和街头人群的镜头。内容好,视觉好,配乐好!

适合疫情居家的时光里,慢慢的放松的陪伴。有我喜欢的作家或者是对话者,在围绕作家熟悉的时空中漫游。那一处处当地的小吃、景点、建筑、街道和人群,还有一段段契合的音乐或者是朗读。阿来回想汶川地震时传来的安魂曲,小白坐在租界舞厅的台阶上那一曲悠扬深沉的body and soul,果然是老上海的样子。史航和麦家的那段是最喜欢的一场,史航稳稳的托住了主角呈现自己的紧张无措和不同。马家辉的那场,明显对谈者就接不住他对香港生活的沉浸感。谢有顺和阿来的那场,双方的配合不够默契,谢有顺有点喧宾夺主,太想跟听众表达他的想法。

情绪化打分。有趣的是“双男主公路片”的即视感!同时,带着如同《文学的故乡》那部专题片所包含的,属于一个作家与他作品的“地理密码”,并且是以一种更加日常的、朴素轻松的方式。比如说在焦元溥拜访马家辉这一集中,马家辉热情地带他来到小巷子里的“快乐饼店”,两人像俩大男孩一样在街头分吃一个蛋挞和菠萝油……远超旅游吃播节目所给观众带来的快感,节目中的呈现的人间烟火都是对生活与家乡的爱。没有给人纯聊文学的距离感,在于它介绍书讨论作品的同时,让书上的知识和日常互相碰撞,让嘉宾的对话照亮日常,给生活多一个眼睛。另一优点在于,每一集拜访者搭档都是性格迥异的人,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他们相处时的那种“遥远的相似性”无比迷人,在“史航与麦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阿来那一集的乐监太清奇了,钢琴版《梦之安魂曲》配得太奇葩

优酷可真有你的!去年最喜欢的纪录片。现在脑海里依旧残存很多碎片时常回想起来。为了孩子的童年而搬家、作家是上帝、树葬、夏目漱石的复刻字、荷花承载的雨滴、用成年人的力量去欺负孩子是不公平的、杜甫草堂、纯文学有多少受众、谁不喜欢俗的呢等等画面及话语令我受益匪浅。也找到了自己想要成为学者的意义。尽我全力去撑起这些作家所构建的世界,就是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

作家与好友的闲话形式突出日常的主题,也让记录的内容有自由而稳定的走向。然而对话的双方还应该能做到你来我往,否则,就如香港那集,鲜活的材料也变得实在枯燥而尴尬。最喜欢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导演和摄影巧妙地捕捉和剪裁主角以外的人的材料,很好地表现了文学和文学以外的社会日常是如何相斥又相互勾连。

对前两集的感受,拍摄艺术大于文学本身,后三集回到正轨。第一集果实坠落的瞬间镜头立马切换成马原的《姑娘寨》落下来,书本代替果实砸在草丛里,日常与文学终于接轨;第二集bgm非常在线,安魂曲那段爽到爆炸,静谧的墓园和车水马龙的城市交错着,被埋葬的与生生不息的能量得以并存;第三集最爱,麦家愿意通过文学从童年记忆中将伤口揭开,将自己的一生交出去,这是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史航捧哏完美,金句频出……小白说,100个计划里,99个是要落空的,但所有的落空家在一起,也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进程。文学也是这样吧,99个故事落空之后,那些落空也将是一个崭新的故事。

刘亮程最简单质朴,小我消融的自然让人佩服。陈彦也很真挚。其他的几个多少都有点中年男人的爱教人的腔调,big ego太明显,弄不好就有点酸腐。不见得是说话的具体用词,仅仅是在那里抖腿、说话的神情,都暴露一个人的修为程度。看完也很感慨,修炼真的不是简单轻松,写几部作品获几个奖就能过关的。六个人放在一起(难为编辑了),高下还是看的出来的。

如若是访谈节目,访谈的杂碎和失焦以及对谈人偶有不在同一频道的尴尬感是最大的败笔。也许制作人是想通过扎根某片乡土/家园的写作者来展现所谓“文学的日常”,但是琐碎刻意的切入反而呈现出索然无味的日常。节目组本来手握一些挺好的讨论议题,关于对家园/故乡的逃避/回溯,“文学的日常”与“日常”的关系以及“文学的日常”与家园/故乡的距离处理。但展现的这样貌多少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