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结局(1967)

Šťastný konecUP:2021-03-01

快乐的结局

评分:8.7 导演:奥德里奇·利普斯基 编剧:奥德里奇·利普斯基
主演:Vladimír Mensík / Jaroslava Obermaierová / 约瑟夫·阿布汉姆
类型:喜剧
片长:71 分钟地区:捷克斯洛伐克
语言:捷克语
影片别名:Happy End
上映:1967(捷克斯洛伐克)
IMDb:tt0061029

快乐的结局简介

关于这部影片,我实在是不好介绍,因为我只看过一次而且根本就没怎么看懂。2000年我在美国旧金山国际实验电影节上的东欧作品参展单元看到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不是本片的剧情或摄影手法多复杂,而是本片从头到尾全部都是反向拍摄的!大概基本的剧情是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到结婚到由于某些原因害死妻子到最后法庭审判到执行死刑,但由于影片导演的大胆创意将其逆向拍摄,所以我们看到的情节开始是主角被执行死刑最后才是主角的出生,全家的快乐,而更疯狂的是,全片所有演员的行为,动作,场景,甚至连对白都是反着的,我们能看到倒着走路的人物,死刑犯死后复生,甚至首先听到的是对话中的答案,然后才听到别人的问话!实在是比较复杂吧,你能想象一部70分钟的影片完全反着拍摄吗?如果你没有一点反向思维能力,估计很难看懂影片。这是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一部完全反向拍摄的故事长片,我实在搞不懂导演为什么要这样拍片,也许是真的想追求一个真正快乐的结局吧。导演奥德里奇.利布斯克虽然不属于捷克新浪潮的一批,但在捷克电影史上是一位很有创新意识的剧情片导演,他1964年的讽刺剧杰作《雷蒙纳多.乔》被誉为最经典的捷克电影之一,他所有的影片之中唯有这部影片是最最独特的,不得不怀疑导演当时拍片的时候是不是病了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古怪疯狂的点子。
  自2000年后我一直在找这部古怪但对健脑倒是颇有好处的怪鸡电影,目前依然一无所获,估计在捷克本土也很少放映更别说国外了,希望有机会再看一遍,应该就能看懂了。

简评

独特的片头设计,反向拼贴构建全貌的照片隐喻。对爱情片套路“不幸的开始,快乐的结局”的调侃,反写悲剧成喜剧的创造,在一个悖论—作为人类主体却并不能给予事件发展影响—中找到设定合理点—用旁白解读,疑问式的将重点转换为场景喜剧—错位来凸显喜剧元素,默片式的喜剧玩法,降格的全景式拍法的朴素回归,对于刻板或长篇大论的台词倒放增添了反古板的黑色幽默,将无生气变为荒诞味的讽刺幽默。电影意义上真正意义的“倒叙”,也是另类声画分立的典范,反生活常规行为模式成为最大的情节笑点,回溯性的情节依次展现成为独特烧脑片,并在相反行进中找到切合剧情故事,将时间压缩至70分钟又将疲惫感和新鲜感做了为完美的协调。内部文本在合理性内依旧构建出一出好戏,与正序同样的爱情悲剧,一出背叛、一出无情,但相反的选择对象,却悲喜两重天。

这部电影可以说同时展现了倒放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即使最爱搞形式实验的导演都几乎没尝试过这类倒放电影,因为这种形式说到底只能流于实验而不适合叙事。男人杀妻后被审判确实算是个适合倒放的文本,一些场景和对白在经过编排后也确实能在倒放后呈现奇特的黑色幽默效果(组装妻子尸块或许是影片最好的场景),但另一些则不然。到后来自以为幽默怪诞的倒放情节开始变得越来越做作,直到变成一部只剩实验精神的无趣电影。

奇异而有黑色幽默意味。完美地挑战了时间只能循单向发展的假设,为黑色喜剧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扭曲的理解,将破坏变成创造,将出生变成死亡。影片以死刑的执行开始了他的“诞生”,并由此倒放了他的整个人生,就好像他刑满释放,然后利用人体部位拼造了一个妻子,越长越年轻,最终抵达他快乐的结局:在诞生中死亡。

把一个狗血故事倒放就成了另一个狗血故事。看点大概有两个,第一,本片通过话外音把这个故事的逻辑也倒过来了,所以观看时要同时进行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解。第二,一些小细节值得玩味,不过现在随便找一个视频倒放都能得到差不多的观看体验,所以也没什么可解读的。本片最大的缺点就是把重头戏集中在了一桩无聊的情杀案上,导致电影成了一出博人一笑的小品,如果可以把男主长回婴儿的过程拍出来(伍迪艾伦的《倒叙人生》),绝对会比《返老还童》那样隔靴搔痒的作品好。

影史唯一完全倒放的神作。通过男主一本正经的对倒放进行正向讲述以及倒放创造的各种不可思议的镜头制造笑点。同时在台词和情节上精心设计了互文性,让影片结构严谨对称。如果时光能够逆转,那么悲剧也能变成欢乐结局。但人生不是电影,无法重来,所以要珍惜当下,才能迎来快乐结局。同时影片提供了另一种时空观:当时光倒流,死变成生,生变成死,喜变成悲,悲变成喜,监狱变成摇篮,摇篮变成监狱,一切都发生的颠倒。但其实一切悲剧仍然发生:妻子出轨、愤怒杀妻、被捕入狱,但男主之所以认为是快乐结局,因为他看待事物的方向放生了转变。这就是世界,当我们换一个方向,一切都会转变。同时影片作为一部先锋电影,也向我们证明了电影作为时空艺术,拥有逆转时光的魔力。

传统婚姻悲剧的陌生化倒叙,欢快的背景音乐与旁白佐和颇具感染力。并没有采用完全的倒放,对话的镜头依旧正向拍摄而话语顺序颠倒,由此产生的问答错位制造出荒诞的诙谐。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处处仍有惊喜,死亡变为出世、监狱释为神学院、肢解逆转成组装、解救反成谋杀,这样一桩由出轨和凶杀构成的悲剧到了结局倒真充满了温馨气息。此外,解读的两种可能也使观看更具主观能动性,故事的发展不再是线性单向的,它的可能性向外拓延,在情节的拼凑重组和对叙事顺序的接纳中摇摆,扩展出超越单纯正反向讲述的理解。非常厉害且足够大胆的颠覆。

。西东的"二无一独"欢喜我且而。得值很但劳疲微微完看,幕字文英有只源资的我。版配低的片此是像“己自乐快,人别爱关”告广益公的放倒个一过看我给友朋。事故旧释诠新重述自的稽滑谑戏上配,杀谋变救抢,生新变亡死,式仪婚离,去回拼人女的解肢把,物食吐,翔飞,跑着倒马走着倒人,力魔着斥充都切一使放倒。影电的规常又聊无部一是会拍正。《生人序倒》诗的伦艾迪伍了到想亦。异惊的们人象想以可,《墙拆》的弟兄尔埃米卢是放倒的初最!藏宝克捷,才鬼比无

8/10。开篇是一个男人的头部特写,他睁开双眼,接着拉镜头,一个狱警拿起头放到斩首台下的竹框里,头自动滚上了斩首台,接着,头与身体接合,观众的感知经验对时间的逆行感到惊讶,主动回忆和期待完整的内容。影片讲述的是男主被法庭处死,原因是他杀死妻子的情夫后将妻子肢解,抛尸的路上被警察发现带回警局,以此类推,倒叙追溯到男人和她妻子的婚礼、最初的交往,一直到他的出生:一个在婴儿床上的幼童,手扶着监狱铁柱一样的木制床栏,男童和女童跑出烂漫花园的小亭。观众在返程中看到人物倒着走路、出殡的死者复生、人们在嘴里咀嚼后拿出完整的食物,镜头的前摄干扰了观众脑海中的组合含义,造成怪异的滑稽感,但按照男主衔接剧情所做的正序旁白(比如妻子把卡住喉咙的鱼刺吞了下去),颠倒的动作也取得了正确的逻辑,双向的时间严密地交合在一起。

大吃一惊系列。。。个人观影时脑中存在三条逻辑线:1)影片时间逻辑,2)影片反向时间逻辑,3)旁白以上帝视角的叙事逻辑。其中有些对话反复前进后退看了几遍,然后再把视野拉起来俯视一下剧情发展的整体脉络,感受相当微妙。有个细节感触,同一幕(新婚当天接新娘前看到前一位爱人的旁白台词和画面),第一遍看时捧腹大笑,等剧情推演到后面,再倒回来看这一幕,却升起一股悲伤。然而这两种情绪却可以很好的共存,真是第一次有如此的观影体验。欢乐的结局,若从结尾处的感触来说,那便是,一个人的快乐真的很单纯以及童年真的有坐牢的感觉,哦不,更彻底地说,人间就是地域啊。。。

非常有意思的全倒放实验剧情电影。将偷情杀情杀情夫的主人公贝德里谢赫倒放变为好人,:非常难得的是正放和倒放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脉络,正放是很老套的剧情,而倒放以新的世界观使剧情转变,而旁白没有倒放的处理为新的剧情补充(1)出棺材是出生,而孩子越长越小被医院收回死亡(2)在监狱学习社会技能,自己组装人② 倒放手法增添喜剧幽默效果,问的问题答案会先出来,台词的巧妙使含有正反两面寓意,前不搭后言组装起来十分有趣,许多情节倒放后旁白的解释十分戏剧化(1)正放是救落水的傅帝,反放则变成在众人的鼓掌下拖回水中解决(2)正放为帮夹鱼刺,反放变成将鱼剌卡回去。正放为从火灾中救出来,反放变扔到火灾中解决。倒放从河马和鱼嘴中拿食物8/10剧终,拼凑人脸,受刑,神学院,跳马,组合

费了千辛万苦,终于弄来了有字幕版本。前前后后看了三遍,一遍无字幕版本,一遍有字幕正叙版本,最后是有字幕倒叙版本。“岳父出生了!”这才是我想要的。倒中有正,正中有倒,正着看才是胡闹,因为所有的旁白、拍摄剪辑是为倒放服务的,正看是并不出奇的悲剧,倒看是荒诞幽默的喜剧,导演是天才,真是太有趣了。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继《焚尸人》之后第二部我喜欢的捷克电影

绝妙,真正的语法创新,堪称电影语言灵活运用的优秀范本,本来很简单烂俗的故事,倒放之后经过新剧情新旁白新台词的解构和再造,显得非常诙谐幽默同时又不失智慧,让这部充满实验性的作品显得如此纯熟而又金光灿灿,即便不去考虑这部电影的倒放画面,跟随自己的观影直觉也一样能看的懂,这是因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倒放了一本胶片,而是拍摄了很多用以衔接的正向叙事镜头,以这些正向播放、但台词顺序倒置的镜头,穿插在影片的各个关键部位,不仅避免了叙事上的断裂,还因台词的错位产生了大量的笑点,这正是本片的精湛之处,这种设计非常有脑洞,并且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捷克新浪潮真的是宝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