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现实的愿景(2013)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UP:2021-05-03

雪莉:现实的愿景

评分:7.6 导演:古斯塔夫·德池 编剧:古斯塔夫·德池
主演:Stephanie Cumming / 克里斯托夫·巴赫 / 弗洛伦廷·格罗尔 / 埃尔弗里德·伊拉尔 / 汤姆·汉斯尔迈尔 / 杰夫·伯勒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2分钟地区:奥地利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十三个雪莉(港) / 13个雪莉-现实的幻象(台)
上映:
IMDb:tt2636806

雪莉:现实的愿景简介

影片《13 个雪莉:现实的幻象》用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 13 幅绝世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风景,而历史正是由无数的个人故事所书写的——雪莉,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她走进霍普的画作,走过美国 20 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见证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剧变:从珍珠港事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麦卡锡时代和冷战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和越战爆发、从股市崩盘到经济萧条、从猫王埃尔维斯•普利斯莱和摇滚乐到马龙•白兰度和玛丽莲•梦露……
  爱德华•霍普的绘画作品受“黑色电影”流派影响,相应的也影响了希区柯克、贾木许、文德斯等电影导演的创作。本片导演古斯塔夫•德池敏锐地捕捉到霍普的绘画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联,精选霍普的 13 幅生活风景画作,以绘画与电影的对话为主轴,加以现实的叙述,用绘画、现实和影像组合出新的电影语言,利用灯光、颜色和音乐建构出剧场化的体验。宏大的议题倚托几近静止的精美画面,借用雪莉段落式的内心独白,以女性视角解读美国历史,书写出一篇新世纪美国女性的独立宣言,是美国文化前进的齿轮印记。

简评

“最极致的孤独,是爱德华霍普”看完之后,觉得看懂了也没看懂。本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电影的运镜和构图技巧还原了霍华德霍普的作品风格,堪称是当代影像艺术。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文化的播音画外音,更加和hopper的创作背景相呼应。大量的角色独白以及富含哲学思想的台词都使本片的趣味性大大增强,我们犹如片头列车车厢的乘客一般随书中的女主穿越到那段极具美国风情画的时代,最后列车到站如梦初醒,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霍普的作品时常讨论,大都市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游离孤独感,对过去逝去的留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探索。本片虽然剧情上的瑕疵,但胜在精致的画面美学和十分用心的台词脚本。

兴致勃勃地点开,眼皮打架地离开。与其说是看了一部电影,不如说是看了一场画展,而且还是高仿画展。即使之前没有了解过Hooper的画作,但在观看这部电影后再去翻看原作,也能直白地感受到两者意境的不同。一个浑然天成又直击灵魂;一个美则美矣却画蛇添足。

低饱和高亮度,色调鲜明大胆搭配却不失和谐统一。还以为是AR动画呢,演员顶光下拍摄很刺眼吧,失真感的另一部分就是来自灯源,也如此的不真实,过于明亮,阴影打得很好,也像假的。看完这片隐隐想起来好几次韩国艺人崔雪莉。

好美…看的没有翻译版所以一句也没懂在讲什么,但丝毫不影响我喜欢!!!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此静态的表演和置景灯光像画一样,原来真的是根据13幅画来表达的。大面积的色块和基础颜色的运用值得学习,构造的空间还有种超现实感。也许不会看第二遍,但是会把电影截图和剧照反复观看

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语言不通太难受了!有旁白无字幕,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颜色搭配太赞了!空间极简!让我有种以后的家想按此配色装修的冲动。看了简介,依然不懂,就当提升一下艺术审美吧。演员们都像从油画里走出来的一样,整体有定格动画的感觉。女演员眼神极度好评!

一个叫雪莉的女演员走进了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油画世界,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德驰用这十三张画拍成了电影,讲述了二十世纪中期全球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变迁。说是在看电影,其实也在看画展——《十三个雪莉》2013

序幕的推镜明确表示邀请观众进入画中世界,略过herstory的部分,聚焦色彩与构图便能收获极大视觉满足。绘画原作取材现实,片场置景以原作为蓝本,镜框裁切置景,最终呈现观众所见的《现实愿景》,中间暗藏数层媒介的嵌套关系,只能说艺术加工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次现实与现实、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现实的边界具现又消隐的过程

剧情和节奏莫名其妙,或者说节奏缓慢得可以,考验耐心,剧情没有什么代入感,可以略过甚至是快进。看了1/6,后面2s为单位快进看的。如果单纯为了看画面,可以看得比我更快。就中后段有些画面还挺美的

美术太好看了,绿色色调很值得学习。政治背景讲的乏善可陈,艺术也只能算点到即止,但内心独白倒是写的细腻。台词更多处于纪录片与叙事片(类似戈达尔后期风格?)之间,场景给人一种处于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之间的感觉,所以作为一个挑战/模糊传统电影边界感的电影也是不错的。

看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偶然看到爱德华霍普的画,画了一个戴礼帽的女性在车厢里,专心致志低头看书的场景。配上阿兰的描述,当时就喜欢上了爱德华霍普。后来看了一些画,那些绘画中小日常的瞬间,就像记忆或是前世记忆一样,让人不知不觉进入回想的状态。

我倒是觉得,对于这是否是一场关于镜头界限的探索,更值得思索的是根据作品显示出的特质,去辨别这更倾向于哪一种艺术门类。是像诸多影片那样,将影像制作成如绘画般视觉效果的电影,还是在原美术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成的活动的绘画集。显然,它不够电影,而是展现出纯粹的视觉美与文学叙事,多少直观呈现了绘画稀薄却存在的叙事性。

我如此喜欢爱德华霍普,正因他能调和我最爱的两种状态:鲜明和疏离。觉得评分有些低,就情节来看也是贴合原作意境的,画面尤其是光影的处理就更动人了。而且作为双粉,如果没有配乐,我绝对没想到西尔维安的声线和霍普的气质居然这样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