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星(1996)
《悲怜上帝的小女儿》(法语:Ponette)是一部于1996年上映的。该片由贾克·杜瓦雍(英语:Jacques Doillon)执导。电影讲述了四岁女孩波妮特(薇朵儿·希维索饰)逐渐接受母亲在车祸中丧生的事实。
评分:8.2
导演:雅克·杜瓦隆
编剧:雅克·杜瓦隆 / Brune Compagnon
主演:薇朵儿·希维索 / Delphine Schiltz / Matiaz Bureau Caton / Léopoldine Serre / 玛丽·特兰蒂尼昂 / 泽维尔·布瓦 / 克莱尔·勒布 / Aurélie Vérillon / Henri Berthon / Carla Ibled / Luckie Royer / Antoine du Merle / Marianne Favre / Hadrien Bouvier / Benjamin Lemaire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7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悲怜上帝的小女儿
上映:1996-09-10
IMDb:tt0117359
剧情
故事开始前,波妮特的母亲(玛丽·特兰蒂尼昂(英语:Marie Trintignant)饰)死于车祸,而波妮特存活下来,但断了其中一支手臂,因此必须上石膏。
在她母亲死后,父亲(札维耶·波瓦饰)就跟阿姨(克莱尔·妮伯特(英语:Claire Nebout)饰)跑了,留下了小女孩与她的表姐马蒂亚兹(马蒂亚兹·布鲁荷尔·卡托饰)和德尔芬(德尔芬·希尔兹饰)。波妮特和她的表姐之后送去寄宿学校。当她在那里被取笑没有母亲时,对母亲的失去变得更加强烈和痛苦 。
波妮特还无法面对母亲以死去,她决定去寻找她。波妮特变得更加孤僻,并花费大部分时间等待母亲归来。
当苦苦等待无果,波妮特争取帮助她在学校的朋友艾达(莱奥波丁·塞雷饰)成为「神的孩子」,希望能说服神将母亲还给她,但这都是枉然。
最后,波妮特在墓地并因母亲而哭泣,突然母亲出现安慰他并要求活出自我而且不要老是哭。母亲说她不可能持续回来,所以波妮特一定要振作,并跟父亲开心生活。
接着,她身上穿了件进去墓地前没有出现的毛衣,而父亲对此回应:「我有段时间没看到这件毛衣了。」
角色
- 薇朵儿·希维索 饰 波妮特
- 德尔芬·希尔兹 饰 德尔芬
- 马蒂亚兹·布鲁荷尔·卡托 饰 马蒂亚兹
- 莱奥波丁·塞雷 饰 艾达
- 玛丽·特兰蒂尼昂(英语:Marie Trintignant) 饰 母亲
- 札维耶·波瓦 饰 父亲
- 克莱尔·妮伯特(英语:Claire Nebout) 饰 克莱儿阿姨
专业评价
根据汇总评价网站烂番茄根据22篇影片,电影的新鲜度为91%,平均分为8.2(满分10分)。
荣誉
奖项/影展 | 范畴 | 提名者 | 结果 |
---|---|---|---|
国家评论协会 | 最佳外语片 | 获奖 | |
纽约影评人协会 | 最佳外语片 | 获奖 | |
线上影评人协会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线上电影和电视协会奖 | 最佳突破女演员 | 薇朵儿·希维索 | 获奖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圣保罗国际电影节 | 影评人奖 | 获奖 | |
卫星奖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德克萨斯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外语片 | 亚军 | |
威尼斯影展 | 沃尔庇杯最佳女演员奖 | 薇朵儿·希维索 | 获奖 |
费比西奖 | 获奖 | ||
OCIC奖 | 获奖 | ||
Sergio Trasatti奖 | 获奖 | ||
金狮奖 | 提名 | ||
年轻艺人奖 | 最佳家庭外语片 | 获奖 | |
最佳外语片年轻演员 | 薇朵儿·希维索 | 获奖 |
电影获得好评,尤其是当时才四岁的希维索的演技。
获得奖项
- 第4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OCIC Award - Honorable Mention - 第5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Prize / 沃尔皮杯奖-最佳女演员 / 费比西奖-最佳影片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Sergio Trasatti Award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6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简评
孩子们敏感不羁的表演赋予片子verite的即兴力量,Ponette像个孤独的小行星,禁不住旁人的引力吸引,总是下意识地伸出手、贴近脸,却又为了找妈妈而宁愿自我封闭,让人心碎的挣扎。从家国同构和政教冲突的时事角度看,又有点Lord of the Flies式的现实影射,只是那些孩子要比这群法国娃大多了,导演真是疯狂又自信。
有些可悲,我觉得以我现在的心境已经无法去观赏这类儿童电影。我非常喜欢红气球那部儿童奇幻电影,但对于这类主角非常低龄,需要把自己带入儿童个体思维的电影,我真的觉得力不从心。我很怕一些让我觉得尴尬的元素在电影里成片成片的出现,就像有些表演,我看着觉得很尴尬,但实际并不是表演本身的问题,而是现实世界中那个点就是会让我觉得尴尬。本质上还是我走不进或者排斥进入那个角色那种人的内心世界。就像这部电影一样,我很多时刻都会觉得尴尬,但只是因为我无法以一个成人的姿态走进一个低龄儿童的思维世界。如果要去改变这一点,那其实就是把成人世界观强行附加在儿童身上,也就失去了从儿童精神世界出发的对儿童真正的关怀。我觉得这部片子的导演应该是个非常温柔的人,这部电影的精神也值得让人珍惜。
相比“妈妈去了很遥远的地方”,Ponette却得到了更加直白的回答,在对妈妈的思念中去寻找死亡的意义,寻求上帝、寻求自我,四岁的小女孩去找寻死亡意味着什么似乎有些残酷,但故事本身也有一种死亡教育的感觉。正如妈妈对小Ponette所说,生者不应沉浸在悲伤中,而这正是死亡所告诉我们的,人应当学会面对。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小姑娘寻求耶稣帮助的情景,宗教来源于人们内心中的善良与爱,单纯又落寞。
对于儿童如何正确面对死亡这个难题,电影《小孤星》生动细腻地展现了其中的迷惘和悲伤,看似把难题扔到了上帝手里,但掌控命运的还是自己。《小孤星》,又名悲怜上帝的小女儿。四岁的波娜特经历了一场家庭悲剧,母亲载着她外出,可不幸遭遇了车祸,之后,她便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已经去世。在波娜特的心中,死,不等于永远回不来,因为妈妈答应过,会永远陪着她。在她的心中,妈妈总有一天会回来,现在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
小女孩的演技很棒,你不要骗我,并不能抑住我的悲伤。大人们的谎言,同龄伙伴的安慰,宁愿一个人呆着,因为她知道那些都不是真相,也没有人能够理解。超过同龄人的早熟与感伤,是母亲去世之后所带来的成长。上帝也好,耶稣也好,没有亲眼所见,没有回复自己的意愿。很多想法都害怕小女孩会直接去做。母亲的出现像是一剂良药,不会再回来,要学会微笑。后知后觉会想这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呢?为了保护自己,也许母亲就没有出现过~
哭了哭了,和预期一样。几乎全程怼着小演员的脸来拍,浅景深,很德莱叶。小演员指导得太好了,dali dkoom,the child of God,不相信上帝的父亲与因为理解死亡而走近上帝的孩子。一直在想导演到底要怎么安排一个结尾,让孩子理解死亡。最后妈妈出来的时候,觉得这的确是一个情理之中的结尾。
4岁的波纳特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发生车祸不幸身亡,但她不相信,认为上帝会把母亲重新带回来。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她只好去上寄宿学校,她想让上帝把母亲还给她,最后她独自来到母亲墓前,万万没想到母亲出现在她面前,告诉她要好好生活,当父亲来接她时,他对父亲说,母亲要我快乐
一直很好奇像这种看起来才四五岁的小朋友是怎么记住台词,了解人物状态然后进行表演的,电影在同类型里算是人为干预不太明显的,小朋友很自然不生硬,不过镜头语言很差。而且最不舒服的一点是,男演员直接亲小女孩的嘴,小男孩和她相处也太过亲密,难道那时候全剧组都还没有女孩子哪里不可以给人亲给人看的性别意识吗?
4岁的威尼斯影后,慕名而观,又被剧情触动着,不知生死之龄痛失挚爱与依靠,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只觉得母亲去往很远的他方,祈祷它会回来,向父亲,向上帝,向周遭,最后才隐隐触动对死的知觉,与自我和解,提前接受死别的寂寞与哀愁,情感刻画的让人难忘,小姑娘的演技的确自然生动又催泪,但感觉这更多是导演引导的厉害,应该给最佳导演才是吧!
一个人离开了我们,但是有关他的记忆会将他留在我们身边。忘记是需要时间的。最后的十分钟解开了纠缠小波奈特80分钟的悲伤和痛苦,也让我们理解了原来最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学会快乐。活着就是为了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不再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哭泣或者悲伤,不害怕生活,不忘记欢笑
除了能感受到小女孩伤心之外,貌似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从形式上来说,介于剧情与纪录片之间,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对死亡的理解,虚实交替以及矫情的对话灌输到孩子身上,说服力有些牵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影片最后母亲出现时淡黄色的光芒,从心理表现来说,黄色是众多色彩中比较鲜艳的颜色,同时黄色能够带给人喜悦,当母亲出现的那一刻,对小女孩而言是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