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争斗(1955)

Du rififi chez les hommesUP:2021-02-21

男人的争斗

评分:8.6 导演:朱尔斯·达辛 编剧:朱尔斯·达辛 / 奥古斯特·布里多 / 勒·惠勒
主演:吉恩·塞维斯 / 罗伯特·曼努埃尔 / 卡尔·蒙纳 / 朱尔斯·达辛
类型:剧情 / 惊悚 / 犯罪
片长:118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警匪大决战 / Rififi
上映:1955-04-13
IMDb:tt0048021

男人的争斗简介

因盗窃罪被判入狱五年的Tony(吉恩·塞维斯 Jean Servais 饰)出狱了,他的朋友Jo(Carl Möhner 饰)想和他再去盗一个珠宝店,被Tony拒绝了。Tony想找回他以前的女友Mado,然而此时Mado却和另一个黑帮老大Grutter在一起。Tony很气愤,打了Mado,并且决心重新赢回Mado。于是他答应了Jo,并联合Mario和César一共四人展开了盗窃珠宝店的行动。行动实施得非常顺利,César还拿了一个钻石戒指送给他的女友Viviane。Viviane是Grutter的酒吧里的女歌手,Grutter发现了这个戒指,认为Tony和César是盗窃者;同时,Mado提出要离开Grutter,Grutter知道是因为Tony的缘故,于是派人去杀死Tony......
  本片根据法国作家Auguste le Breton's的同名小说改编。

第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朱尔斯·达辛 第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朱尔斯·达辛

简评

传统主题。一个学习了欧洲象征风格和长镜头调度的美国导演。那个珠宝店的无声场面算是开这种抢劫片的先河(但个人更喜欢梅尔维尔的《红圈》),那种欧洲模式的精确调度和美国式的剪接推进融合的挺完善。后面和黑帮争斗的剧情现在看起来挺俗套其实...结尾决斗场面的安静克制挺厉害,见功力。对小孩和临死的托尼那种隐喻无感,在这里面女人和小孩都只做叙事推进和隐喻的工具,毫无个体层面的深度,我倒是对歌唱Rififi的段落很感兴趣,海妖一样的歌声似乎一开始就在决定这些男人的命运。

托尼脸上两条深邃的法令纹颇给人一种老谋深算,可再天衣无缝的计划也总会被某个沉不住气的同伙搅乱,这部分在次年《杀手》中同样体现。一场靠胆识和魄力撑起来的犯罪,入室戏四人正脸特写的快切和豆大的汗滴让人不禁屏住呼吸,人财两空的宿命式发展让人接连唏嘘,影片具有高辨识度的人物形象和令人瞠目的作案细节,叙事流畅观影感受佳。

被埋没的好电影。达辛被好莱坞拉入黑名单可谓塞翁失马。而将据说只占250页原著中10页不到的抢劫戏,改成电影里四分之一的重头彩真是冒险。当中只使用自然声给观众施加心理紧张,很有趣。同时,剧本虽脱胎于原著小说,但每个人物形象都合情合理,在抢劫中也各司其职。蓄起胡子演了一把最坏事儿的césar更是体现了导演的魅力。采用无法准确翻译的rififi(疯狂的翻滚、交战)当做标题,其实也很直接说明了黑帮斗争的主题。最后护送小孩回家的飞车戏,小孩主观视点拍摄的树木、路面、逝去的风景,逐渐丧失意识的主角等镜头组成逐渐变快的蒙太奇,甚至让人想起无声电影成熟时期法国印象主义的一些作品。/相信老迷影特吕弗的推荐是没错的!(从最糟糕的犯罪小说中拍出了最好的犯罪电影)/与其说新电影和老电影?不如说是好电影和其他电影。

那段无对白的现实主义寂静盗窃也许在现今的快节奏审美取向下显得有些沉闷;但无论如何,片尾“死亡飞车”的桥段,信号灯、树木和街景中的一切都在蒙太奇中缔造了只属于影像的眩晕瞬间,还原角色本身的感官体验。许多叠化的运用在本片也是一个亮点,各种转场的情况和对应方法都得到了探索。杀叛徒的那一段类主观镜头也显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镜头急速后拉中远去的角色令绝望、愤恨、无奈和无助扑面袭来。熬过稍平淡的前半段,影片的多线叙事、戏剧冲突和角色的信息不对等成功营造了险象环生的观感,让观众一下子便提起劲来。

称为法国人的黑色电影并不准确,其实这是身为美国人的导演朱尔斯·达辛少数在法国完成的电影,大部分还是延续着好莱坞传统的创作思路。作为核心的入室偷盗段落实在经典,无对白完成所有动作,每个动作的衔接环环相扣。哪怕是支撑的小小木块,也能在四个演员的表演下得到最大化利用,像在魔法驱使下不可或缺,场面调度精彩绝伦。最后四分钟左右的驱车用充盈的配乐填满,以彻底的疯狂点燃这个悲剧色彩的结局。

五星全给结局。难得一见主角们(男性)全部被干掉的电影,这个立意很赞!终于明白了片名。横向比较的话,我还是更喜欢《杀手》的紧张感和时间点的巧妙连贯。本片拉的太长了,以致于先后有些割裂。前半部分是抢银行(中间有一段近半小时的详细作案过程),后半部分是勒索敲诈、告密锄奸,显然前后衔接有些问题。酒吧舞女的那一长段表演很出彩,结尾部分的两次返回也很棒,就是最后两人对决的枪战太粗糙了。母亲的视角不拿箱子也能理解。全片要是能缩至100分钟感觉会更好吧。

影片重点突出了窃贼三人的有血有肉,让人尊敬,外包工凯撒出卖了马里奥,马里奥与妻子艾德在威逼面前宁死不屈,他们选择了保护朋友,乔的儿子被绑架,乔选择了以钱换孩子,自己最后搭上了性命,托尼只身救人,身受重伤,仍旧在壮烈的音乐中开车送回小托尼。

就剧本的缜密度而言,本片实则要胜于我十分心水的《红圈》。而单论视听,后者似乎要更为精致,也更具冲击视觉的雕琢。不过两者对于犯罪者的心理描绘倒是有一脉相承之处,那就是作者极度意求一种异于常人的冷静与永不犯背叛之大忌的个人底线。从这点来看,《红圈》里的阿兰德龙并无二质,都一同承载着黑色电影里迷途知返者意欲冲破世俗牢笼的沉重骨架,也都难逃因重回罪恶路径而引致肉体消亡的悲观宿命。不过,过程中的这种豪情万丈与义气坚守所成就的又何止是普世价值观的简单传递效应,更多的还是生而为人所理应拥有的私情与超脱世俗眼光之外的冷酷柔情。

男人的争斗皆因女人而起,团伙作案总是会比单人作案有更大的泄露风险,一旦有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整体的覆灭也就在所难免了。在那样一个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争斗纷争是丛林社会重要的生存法则,只是任何不义之事只要做了便会遭到反噬,谁都很难逃过这样的宿命。男人的争斗争的是能力和筹码,亦或是权力和地位,不分出个你死我活来绝不可能罢休。无论在别人眼里怎样,只要他们认为是死得其所,这就已经足够了。

。很不错的黑色电影,理清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后马上切入将近三十分钟无声偷盗的高潮部分,梅尔维尔《红圈》中的盗窃戏正是对本片的模仿致敬,接着就是背叛引发的连锁反应,后续的复仇和营救也极为精彩,人物内心的纠葛造成了最后富有戏剧性的收场,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一切都是巧合,却都有它们的必然性,结尾镜头拉远,FIN字缓缓打出,禁不住鼓掌。

美国导演拍的法国片。前半段抢劫珠宝店段落,应该就是十几年后红圈的雏形,也和同期的洞、死囚越狱的写实风高度一致。后半段两派火并戏,更多反映了黑帮人物的宿命。总体上紧张气氛营造得不错,缺点除了受时代局限技术手段略显简陋外,就是后半段人物和情节有些枝蔓。另外,全片的转折点出在一枚戒指上,似乎是在说:女人和意大利人不可靠。

从夜阑人未静到男人的争斗再到红圈,影片中那段无声的偷盗戏,对犯罪过程细致入微的展示足以载入影史。可以预见的黑色结局,大肆渲染的黑帮兄弟情义,尤其是结尾开车送孩子的镜头,镜头在男人和孩子之间切换,黑色电影强大的宿命感和虚无感压倒了一切。

获得奖项

  • 第8届戛纳电影节
    第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特别奖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