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1972)

Ways of SeeingUP:2021-04-02

剧照演员表影评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观看之道

评分:9.3 导演:John Berger 编剧:约翰·伯格
主演:约翰·伯格
类型:纪录片
片长:30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观看的方法
上映:1972
IMDb:tt1302546

观看之道简介

Ways of Seeing is a 1972 BBC four-part television series of 30-minute films created chiefly by writer John Berger and producer Mike Dibb. Berger's scripts were adapted into a book of the same name. The series and book criticize traditional Western cultural aesthetics by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hidden ideologies in visual images. The series is partially a response to Kenneth Clark's Civilisation series, which represents a more traditionalist view of the Western artistic and cultural canon.

简评

约翰·伯格卷头发花衬衫讲观看之道。第一集说画作是静止且无声的,但图像复制品却可以通过镜头、配乐、专业套话描述来控制它给人的感受。第二集说裸像,真实的赤裸是自然的,但裸像是把女性变成了一种景观,满足男性凝视的同时对女性的进行“被观看”的建构。第三集说油画的传统就是对私人财产的展示。第四集说这种传统被广告继承,主打一个“You are what you have”,只不过广告展示的是未来,贩卖只要你购买了产品你就可以购买到令人羡慕的未来和生活。然而未来不会到来,只有无尽的现在。

第一集:复制时代:你所看到的图像和其被赋予的意义都是经过设计的;像孩子一样去观看吧。四集看完,说实话觉得这部片子着实一般。作者也只是提出他的一种批判,一种反思,当然最后也还在提醒观者,要有自己的观点。二十年后的今天,今天这个社会,要注意的反而是过度反思,过度批判了。老爷子可曾想到……卧槽我回头一看这他妈是1972年的片子,我错了,真他妈厉害 在当时不可谓不牛逼

虽然本片论述的观点已然被经典化为正统理论,比如图像的社会关系、蒙太奇、男性凝视、物权及消费社会,但回到70年代初的那个时刻,还是能感到挑衅的甜美,不只是(据说)对克拉克的《文明》,而是对整个艺术“正典崇拜”系统,就在伯格拿着刀片划开波提切利的维纳斯,在纯蓝屏幕下的乱发花衫(伯格曾说银幕就像天空),在新颖的视角由个人释放的魅力——他不断跳动的眉毛,仿佛思维的波谱。伯格不认为《观看之道》是他的代表作,但他恰在一个图像爆发的拐点(无论是美术馆还是彩色广告)站到了浪尖,信手拈来就是鲜活的对比,女体、财产、喧哗的物象,现代性析出了它的批判者,让他恰如其分、又振聋发聩地说出The future defers…而他的真诚是强调“我也在这套系统中,在控制你”。有条弹幕说“白天在流水线看机器,晚上在宿舍看视频,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还是得听本雅明的。伯格的主要贡献,是把“西方”“抢钱抢女人”(是的,所谓女性的客体化,只是这种匪帮价值观的经典化和道义化)的pagan传统展露地足够清晰,也就指出了现代性“世俗化”道路的下限在哪儿——当然,不是说反方向或者重返中世纪就是出路,而且世俗化可以不停留在底线。关键在于,“理论”就是有色眼镜,不管戴哪副你都只能看到一种颜色,本片也不例外(例如安德鲁斯夫妇,James Payne说得就更有道理,那明明是大小姐瞧不起倒插门)。伯格的好处就在于开头结尾都老实告诉你:我这是给你递眼镜呢。情况就这个情况,不戴眼镜你就是半盲,观看之道也许是别让眼镜长在脸上。

1物以稀为贵 复制的冲击不止在艺术。2裸体画和sq杂志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淫欲举起神话的旗帜变成名画,色情打着举起名画的旗帜变得高级。裸体画赤裸裸地记录了女性“被”如何存在。3为什么中国古代画作从不炫富,这就是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了。而近代东方人的思维基本被西方浸透完毕。4艺术本来就没有什么高尚的,只是戳破这一点,会伤了很多人的尊严。上层人喜欢勾连弱者来彰显格局和优越感——贾母对刘姥姥,时尚里的部落元素……5大叔一直暖心提醒观者独立思考——他预设了一个论点并以此寻找论据,排除大量例外,以此建构了他的真理,这类似于剪辑,只截取预设情节的片段。但是这不重要,很感谢大叔,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角度。

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认真地呈现出来总让人感觉非常有价值(一个人如果把自己对外界的感知认真忠实地记录下来,她也能成为哲学家了)。重点或许不在于分析本身,而在于被唤起的各种感受:观看油画的感受,阅读空洞文字的感受,被当作性欲对象的感受,拥有财富的感受,活在信息拼贴中的感受,被奇怪的、人创造但又排斥人的东西包围的感受。无法逃脱的感受,最终是为了想象那种逃脱。但我想不出来。

约翰伯格的话锋是尖锐的,他转述了广告企图告诉我们的故事,具有致幻性的魅力神话建立在成功唾手可得因此日常羡慕的当代语境下,他用电视媒介追溯到欧洲古典绘画传统,寻找艺术之外代表财富、性的语言方式,古典画作与广告的并置自具有一种夸张的语言效果。同时他不止一次地提醒观众,这是一次借用艺术复制技术的自我言说,信不信要靠各位看官。古典艺术的高雅被实用性祛魅了,有一点被老爷子圈粉,尤其是伦勃朗晚年画风转变归结到存在主义这一点,原来纯粹艺术的画作是例外现象,从传统到反传统,最后还是被笼络进财富体系。

本来想看伯格的书(还没看过约翰伯格),搭配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做个专题阅读,偶然找到了纪录片,视频肯定比书好理解,第一节是复制时代绘画的祛魅(灵韵的消失),喜欢第二节伯格和五位女士座谈的氛围(男性凝视下的女性、裸体、自恋),最后一节广告和难民同时出现在杂志的前后页,在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里也有提及。等看完《明室》再考虑是否再看一下同名书。

唤起我对于观看本身的自觉与深思,John Berger的讲述带着一种冷峻的浪漫,整部纪录片中最令人神往的,不是berger发人深省的讲述部分,而是通过所谓”图像现代复制技术”控制切帧的蒙太奇部分,我愿将那种神圣的宁静称作”persuasive silence”(沉默的说服),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形式与意义完美融合并再现了berger所说的”观看先于语言”,berger讨论观看,并要求观众对观看自觉,于是他亲手操纵观看的媒介来演示观看本身是如何运作的,这是一种让我五体投地的讲述方式,讲述的方式远不止语言,它应是超越语言的存在。

本雅明 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摄影改变了艺术的欣赏方式。机械时代以前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是一体的,画“的独特性是所在地独特性的组成部分”,而现在,由于复制品可以在任何场景出现,艺术品的意义会随着上下文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意义;以前的画是静止的,画面上的一切都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而现在摄影技术可以使一幅画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配乐、旁白的加入也会改变人们对同一件艺术品的看法。

一些观点速记:复制品时代祛魅了原作的神圣空间,又镀上了市场价值和虚伪光环;慵懒柔弱的Nude区别于Naked的自我流露,是一件脱不下的性别外衣;油画即使技法高超、内容风雅,根本上是帮助主人确认和炫耀拥有的附属品:而广告延续了油画的奇技淫巧,催发人心底的那些痛痒爽点,唤醒你未曾拥有的梦境,并含笑把你隔在梦境外面。最重要的是,这些逻辑的轨迹和最终的结论,都是他的设计,都要自己判断。

非常好,穿花衬衫上BBC的知识分子——这就是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媒的意义。媒介的力量(互文:作为节目的观看之道比书亲和)/换台!/对本雅明理论的继承/持摄影机的人/裸体与裸像,及男性凝视/艺术的商品化/广告与油画的类同/制造欲望,你有什么你就成为什么。联系播客:跳岛FM-第77期-对话梁文道:约翰·伯格会梦见自己做播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