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之河(1981)

泥の河UP:2021-07-31

泥之河

评分:8.7 导演:小栗康平 编剧:宫本辉 / 重森孝子
主演:田村高广 / 加贺麻理子 / 朝原靖贵 / 柴田真生子 / 樱井稔 / 藤田弓子 / 芦屋雁之助 / 蟹江敬三 / 殿山泰司 / 八木昌子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泥河 / 泥水河 / Muddy River / Doro no kawa
上映:1981-01-30(日本)
IMDb:tt0082280

泥之河简介

1955年,信雄(朝原靖贵饰)和父亲(田村高广饰)、母亲(藤田弓子饰)住在一起,一家人在大阪泥河边开着一家小饭馆。赶马车干苦力活的叔叔、夜晚捕鱼的不知名男子,寡言的信雄用眼睛注视着这些贫民区的人们。一个雨天,信雄认识了住在他家饭馆河岸对面一艘房船上生活的喜一(樱井稔饰),还有她的姐姐银子(柴田真生子饰),他们快成为好朋友。然而,喜一的母亲(加贺雅子饰)由于某种难以启齿的原因遭到周围人鄙夷,使姐弟俩人的脸上总是有着阴郁不快的神情,然而他们却很懂事,也来信雄家串门做客。直到有一天,信雄的父亲突然出门。信雄在船上意外窥见了无法承受的秘密……
  电影史上最感人泪下、最具震撼力的儿童电影之一。本片荣获——1982年日本电影学会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1982年日本蓝丝带奖最佳电影、最佳摄影;1982年日本映画大赏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1983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198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1名,八十年代十佳第2名,影史百大第13名。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6届报知映画赏最佳新人奖小栗康平

简评

两次死亡和一次卖春相继映入一双稚拙的眼睛,在沉缓而默然的影像表达之中,孩子显得困惑而悲哀。轻盈肆意的童年友情如潺潺的河流,而沉重难堪的生活阴影如凝滞的泥沼,战后的衰颓便如此笼罩在那些纯白的心上——无法忘怀的战争、无法弥合的创伤,与其如此渺小可悲地死去,不如当初死在战场上——横亘在两个孩子之间的是那条河、那艘船、抑或是那段迷惘的历史。

又是一部看完以后,想找书来读的电影。很难相信这是第一回作品,成熟的分镜和精彩的演出调度,小栗处女作所彰显的才华,现今日本影坛也很少能见到,成熟,细腻又不失灵气。最后追船的戏,きっちゃん的呼喊,一次又一次的奔跑,男孩脸部镜头,音乐的铺陈,抒情又催泪。不知为何,一直想到是枝的无人知晓,姐弟俩也有种莫名的相似度。看片尾字幕出现照明师岛田先生的名字,他也是台风俱乐部的照明,想起曾经上过他的照明课,也真的是非常荣幸了。

-。此类电影如若想要不朽,应该或是对文本的地域性/时代性抱有自觉并予以解构,或是干脆抛弃文本阅读理解的主导、转而在其它方面获得更高的观看价值。如果必须以普世寓言为创作形式,则需要一个真正振聋发聩的论点或表达手段,否则过于信任一个故事蓝本的力量,只会在其先进性逐渐过期之后变为陈词滥调的复述。某些静态构图和镜头移动有种挣脱文本的牢固现实语境的美感,但整体依然基于毫不节制的现实主义情节剧思路进行创作,依赖满溢的配乐唤起共情。将针对成人演员的调度方法应用于儿童(如多次使用大特写捕捉表情细节)导致了表演层面的严重僵化。

重温: 田村高广的眉宇,总让人恍惚以为是小林薰;如果翻跟头会开怀大笑,为何小丑的表演连影片都瞬间沉默?第一次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硬币,却在灿烂的花火中一脸失落;姐姐抱着一袋不知怎样换来的米,目送小伙伴离开,妈妈的秘密却揣在怀中;螃蟹身上的火光把童年瞬间焚毁,清澈的河水底下遍布泥泞,战争的苦、生活的难,暗涌般纠缠;每个人的童年/少年/青春中总会有一场这样的奔跑,以为可以跑得过时间,以为可以留在往昔就此停顿;若然童年只应有快乐,为何三个孩子的眼中总有道不尽的哀伤?

加贺麻理子的出场太惊艳了,惊艳到把主题都削弱了。本以为野妓是左幸子那样顽强生活的虫孑,没想到却如此美丽、柔弱,没有世俗的气息。处女作便是大师手笔,影片沉稳的节奏、悬念的展开,都不疾不徐,让观众钓足胃口,又舍不得看到最终的残酷。许多地方留白,给人感觉,片子的故事是泥水河中偶现的波纹,而更多的故事隐没在水面之下。童年和纯真,最终会淹没在泥之河,被它吞噬或顺它流走,就像这个名叫“今天号”的船,最终会进入茫茫的昨天。

小栗康平导演初监督作品,名不虚传,细腻、哀婉、质朴,余音袅袅,直抵人心,且极具日本老一代剧情电影特质,平实舒展,而非刻意设计,重描绘,长氛围,少匠气,少雕琢,这与欧美范式,乃至一类通用电影美学都有不同。高潮处的转折与“破灭”是全片最为设计之处,也确有刻意和突兀感,但它达成了人物转变,奠定了全片基调,完成了表达。就内在来说,非常喜欢网友提出的“云泥之别”,也很赞同故事根本的“幻灭”。而对我而言,本作值得想起两部电影外的作品,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和冈崎京子的《河畔》,美好的幻灭、童年的终结、大人的“背叛”皆与《白轮船》的根本相通。然而本作不只是情节,它更有环境、有时代,与《河畔》一样,有浓郁的颓丧,有黑暗与死亡,然而在小栗康平导演这里,它如此温婉,相异于《河畔》、海明威,有光才有影,有影亦有光

这种日本市井电影真的是我的菜……从儿童视角看待战后的日本社会、人情冷暖。孩童之间是纯粹的纯洁的,成人世界是复杂的泥淖的。当孩童误闯入成人世界后,不免会心碎与沉默,片中的小男孩就如此。他亲眼看到死亡、亲眼看到朋友的妈妈被陌生男人压在身下,心里的冲击力是难免的,这或许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结尾的奔跑看得人泪目。三个小孩演技都好好啊,尤其是生活在船上的姐弟俩,看得我心碎。

很好的儿童成长电影。看的时候一直在猜想剧情,原以为是讲友情,后来以为讲家庭,最后才看懂原来讲的是人生啊,一种无力的、凄美的又低到尘埃里的人生状态。从儿童的眼光看战后日本的灰暗民生世界,死亡和性作为一种他者的存在成为成人世界的符号。最后一段拍得特别好,小男主小跑着追逐着象征童年的船只,呼唤着好友的名字,但却只能看着船只的背影渐渐远去。人永远无法踏进同一条河流,长大是一出无法阻止的悲剧,美好的东西也总是如指间沙一般留不住的。,就像是小津电影里的军歌一样。日本人到底还是没有反省的决心,只是觉得不甘和遗憾。

和下一部为了伽椰子背景相似,战争带来的余震,每个人不单单身上有疤,心里更是无法愈合的疤,两个未来注定是不同阶层的孩子,在童年相遇,他们的距离就像桥与河,岸与船,最后的分离早已注定。小栗康平的叙事能力很强,有日式的平静又有西方的学院式结构,孩子父亲为什么突然去了中国,半夜落水的人到底怎么回事,给战后不确定的未来又铺上了神秘色彩。

八十年代的片子能把三十年前的景和事拍的如此自然流畅,导演的功底不言自明;迄今为止看过最精彩的童年电影,完完全全是在信雄的视角体验战后的日本,经历过死亡、战争、家庭、友谊、性和离别洗礼之后的信雄给父亲意味深长一瞥的镜头真是神;童年是无人死去的王国,每次回忆起童年我都觉得惆怅和落寞,想来也许是在给成长过程中逝去的天真赤诚哀悼

好电影,表层就是讲孩子间的友谊,再由两人各自的家庭引申出各自的伤痛,从而阔及整个社会面。全片主要跟随主人公小西的视点,目睹了马车夫因为马被汽车惊吓后而死亡,那是时代下一代人必然的被淘汰;目睹了捕鱼人的溺亡;父亲的战后遗痛;因为火烧螃蟹的引导目睹了成年人的性与肮脏。死亡与性,这是成长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是这一类片子永恒的主题。

借饭店老板儿子与妓女船上姐弟俩的交往,传达日本战后萧索落寞的群体心理状态。整体制作水平给人的感觉特别近似于大岛渚的《少年》。开场不久板车老哥死于车祸,拦住他马车的障碍就是桥面上胡乱堆的几块石头——他就不会用手搬开?接下来俩少年相遇,发现河里面那条大鱼一看就是工作人员随便扔了个模型,这个剧组给人的感觉是又穷又糊弄。更糟的是,两个男孩的戏很差,男二号甚至连打喷嚏都演不好,男一号在镜头前也都是面孔呆滞,难以捕捉到他什么情绪。孩子们的交往作为主线,只写了男二号被歧视的点,俩人的友情并不丰满。一些支线戏份莫名其妙,比如家里经历过海战的老爸竟然不知潜艇为何物?而潜艇这场戏的文本设计也不明。男一看到朋友妓女妈妈接客后为何沉默?他是爱上朋友妈妈(加贺麻理子确实美)所以失落了吗?破碎的自然主义笔法。有浴室裸戏

获得奖项

  • 第55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55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导演
  •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6届报知映画赏
    第6届报知映画赏
    获奖:最佳新人
  • 第24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第24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Best Cinematography / 最佳影片
  •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灯光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音效
  • 第1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第1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获奖:Silver Prize
    提名:Golden Prize
泥之河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