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的故事(1994)

Lisbon StoryUP:2021-12-17

里斯本的故事

评分:8.5 导演:维姆·文德斯 编剧:维姆·文德斯
主演:吕迪格·福格勒 / 帕特里克·波查 / Vasco Sequeira / 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 / 特蕾莎 萨尔圭罗
类型:剧情 / 音乐
片长:100分钟地区:德国 / 葡萄牙
语言:英语 / 葡萄牙语 / 德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95-05-12
IMDb:tt0110361

里斯本的故事简介

此片可以看作是文德斯《事物的状态》的续集。前集中的导演弗里德里希(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饰)在本片中去里斯本拍摄素材,他邀请电影收音师菲利普(鲁迪格·福格勒 Rüdiger Vogler 饰)帮自己的默片收集声音。菲利浦接到邀请明信片之后,依约赶往里斯本,却找不到弗里德里希的踪迹,只发现他留下的一些神秘线索。根据导演留下的一段关于里斯本某个小镇的菲林,菲利普前去该地方收集声音。他穿越在大街小巷,记录下各种声音。在里斯本游荡期间,他结识一位电影插曲演唱女歌手,生活自此增添了些许情调。影片最后,他找到了弗里德里希,了解到导演离走的原因:面对商业影像的冲击,导演已经对影像感到麻木,无法再找到拍摄的灵感与激情,于是发明了一种盲拍手法,将摄影机架在肩上,自己随意走动,任凭镜头记录所到之处的影像,他认为这种记录才是忠实地记录一个地方,是客观和真实的。

简评

因为伯格的《我们在此相遇》里写到里斯本的“Fado”音乐所以看了这部电影。比起视觉来说更像一场听觉的盛宴,背景声音和音乐模糊了“电影本身”及“电影中电影”的界限。影片内外导演都在用画面提问,电影究竟是客观的影像记录还是主观的艺术创作,让看电影的观众也不禁思考,我们看到的电影到底是什么。几个会心一笑的小场景:拔扎胎的钉子把备用轮胎打进河里;随手往机器上放水杯一开机就被打翻;街边擦皮鞋把打了石膏的脚也刷白了;以及永远打不到的蚊子。

从法兰克福驱车经法国到达葡萄牙里斯本,不必经过边境检查,这个小小细节却是欧洲一体化这个大历史的重要时刻。同时,这部庆祝电影诞生百年的献礼电影精简利索地呈现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手持数码摄像机的改变,甚至孩子作为正在到来的新一代,权力转移尽在其中。由于对作者身份荒谬权威性的怀疑而遁入垃圾车内的导演桥段,则以绝妙的方式回答了为何需要电影、为何需要有意识地拍摄、电影为何是集体项目等等重要问题。这部电影让我对文德斯肃然起敬。

片中对于导演本身功能的探讨应该是主题。本身不作为,只是记录,为了别人,这是圣人。当然没有对错是非,选择即是真。倒是记起在《收割电影》中小川绅介描述的拍摄过程:首先跟拍摄者讲好要拍的东西,让他准备一段时间,然后拍摄的时候也是让摄影机记录最好的状态。不知道这两种哪一个是对于真实最好的记录。可我们为什么要记录真实呢?这是外国影片让我头痛的地方,他们可以专心地做着喜欢的东西,而我们不能,我们的快乐只能撞大运。

不久前看了爱丽丝城市漫游记,想着这部应该也是背景下身份认同的故事,看到电影的构图总是让我想起那些里斯本扫街视频(大光比环境,狭长的街道,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房子,在光下踢球的孩子),加上大部分人关注的声音线索,我猜想说的应该是艺术的融合,像欧洲融合,不变的风景。到后面,关于修饰与原始的探讨,给出的答案是用心去创作,好吧,意义的追寻总是吸引人的。

真正意义上的元电影!用音乐发现城市,用城市发掘影像。那些夜晚忧伤动人的吟唱,那些追随着摄影机奔跑的孩童,那些城市中转瞬即逝的铃声,那些黑白色彩充满生活的回忆,那些睡梦中仍会轻轻叹诵的诗句。一切的一切都是关于音乐和电影的公路旅行,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人孤独的旅程。文德斯电影里的人永远都是在路上,永远都是怀揣着初心孤独得追寻内心的声音,电影的起源在于公路,这世间的所有真理或许也在公路的旅程中!

,而是因为感到了文德斯强撑出乐观精神的不容易,头一回觉得他这么幽默可爱、也又一次感受到了他的敏感脆弱,合理推测他是infp ,这部找导演,上部是对行业的嘲讽、这部是对电影本体的不信任(也是自我怀疑 ,,也是欧盟正式成立的一年,关于语言和地域的关注几乎是梦魇一样渗透进片子里 :阳光透过帽檐在男主角脸上留下特效似的蓝色阴影;里斯本高耸的台阶和坡道时不时分割画面;坐在垃圾车里微笑的导演;片尾两句化用披头士的台词

一张印着蔚蓝海景的明信片在镜头前翩然飘落,被逐渐堆积的报纸、信件、杂志淹没。一只手将它从这堆杂物中解救出来。明信片寄自里斯本。这只手的主人是一名音效师,明信片寄自里斯本,导演朋友的邀请他去为其纪录片收音、配音。这是电影《里斯本物语》的开头。然而,电影的前十多分钟却是一部十足的文德斯式公路电影。镜头被放置在车窗前,随着公路水平延伸。白天过去、夜晚来临,公路标牌、汽车旅馆、加油站,只有不断变幻的语言和电台音乐在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发生在欧洲的故事。

影像和以前不同,以前的电影讲述着故事,给人们看某些东西,但现在的故事都是为了卖出电影而拍摄的。想给人们展示什么的技术逐渐失去。影像背叛了世界,为了那点钱!……摄像机就像枪一样,向着对手的一端关系着生命。我摇过摄像机,但越摇城市就变得越遥远,就像幻觉一样,没有了……没有被人感知的影像会是怎么样的呢,没有污染的影像,只有真实,很美。结果被污染了,是眼睛把那些毒害了。那个影像保持着和世界的调和,只要不碰到视线,形象和被摄体会变成一体……事物和影像比我们长命,我们现在拍出像垃圾一样的影像,影像现在变成垃圾了……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吧,制作没有价值的垃圾影像是浪费人生,用你的心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吧,像魔法一样美丽的影像。

《里斯本故事》是一部关于里斯本这座城市的电影,但并不关于什么具体故事,也无任何戏剧冲突可言,只是由着主人公Winter,一位电影录音师去里斯本寻找正在拍电影的导演好友Friedrick的过程,带观者用视觉和听觉的方式认识90年代的里斯本。这也很符合文德斯的创作理念,他自己就说,他一向更为看重的是电影画面而非叙事本身。

2020-06-11: 第一部文德斯,从阿莫多瓦过后,好久没看到这么鲜艳的色彩了,摄影真的是赏心悦目;剧情让我想到了《等待戈多》,不过维达等到了弗雷兹;里面有好多看书的场景,大部分读的是佩索阿的诗句;里面还有一只打不死的蚊子,特别是维达看书的时候它就出来;台词:01:39:41,049 --> 01:39:57,386:电影,..你的朋友佩索阿,让我心动了.

世界变大了,但却没有变得更加宽广,因为世界被变成一样的模样。与此相反的则是在本片里以文字形式出现的佩索亚,他仅需一人,便做到众声喧哗。在短暂的生命里,娴熟于用不同的人格去进行不同的创作,甚至还自己搞出了一人杂志,却因为里头收录作品的大相迳庭,而被以为是多人创作。他的断简残编散落在本片里头,而这完全没有损及他的“自我”,因为在他看来“自我”是多不是一,是集合而非一个,是不连续而非连续。

当文德斯的黑白胶片撞上里斯本的高饱和色彩,当御用马脸男主的本来还算茂盛的金头发慢慢变成地中海... 可能也是年龄的沉淀,这部里面文德斯一改以往的苦大仇深,不仅是画面变得养眼,故事讲得也越来越温柔,整个风格开始轻松化小清新化,就连马脸男主也开始营业卖萌,几处笑点也都怪可爱的。相比起卡拉克斯开创的 “跛子竞走” ,文德斯的跛子就显得慵懒又会享受,每天做的只有到处举着收音boom,在里斯本的阳关下听细水长流。

获得奖项

  • 第46届德国电影奖
    第46届德国电影奖
    提名:Film Award in Gold —— Outstanding Feature Film (Bester Spiel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