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之像(2014)
The Look of SilenceUP:2021-06-30
《沉默一瞬》(The Look of Silence) 是一部2014年美国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执导的丹麦等国合拍的纪录片,Werner Herzog、Errol Morris 和 André Singer 任执行监制。这是导演奥本海默继2012年的《杀戮演绎》后的续作,内容是有关1965–66年的印尼大屠杀。影片入选第71届威尼斯影展主竞赛单元,并赢得评委会大奖,获提名第8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剧情
一位四十多岁的乡村验光师受到影片《杀戮演绎》的触动,去寻找面对那个曾经在大屠杀中杀害了他哥哥之人。
评价
网易影评写到:“约书亚·奥本海默的这部新片是他广受赞誉的纪录片《杀人一举》的续集,与前作不同的是,影片提供了显微镜式的观察,而非宏大的舞台背景。《杀人一举》曾获得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在一系列超现实、令人毛骨悚然的戏剧舞台上,影片展示了一群刽子手头目如何兴高采烈地重新演绎当年的屠杀过程。而第二部电影则放得更近,通过单个受害者的悲惨故事,寻找显露于零碎图案之中的更为深层次的恐惧。”
获得奖项
- 第3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提名:Audience Award —— Documentary - 第19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18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非北美上映影片 - 第25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9届亚太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28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31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8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五佳纪录片 -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丹麦聚焦 - 第36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20届金卫星奖
获奖:电影部门-最佳纪录片 - 第21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纪录长片 -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纪录长片 - 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获奖:釜山影迷大奖 -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 FIPRESCI Prize —— Competition / Human Rights Film Network Award / 费比西奖-最佳影片 / 评审团特别大奖 / 金鼠奖 / 欧洲电影联盟奖-欧洲-地中海地区最佳影片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约书亚·奥本海默 Joshua Oppenheimer导演
- 约书亚·奥本海默 Joshua Oppenheimer自己
- 阿迪·鲁昆 Adi Rukun自己
- 沃纳·赫尔佐格 Werner Herzog制片人
- 埃罗尔·莫里斯 Errol Morris制片人
简评
纪录片若获取了稀缺的素材,使用朴素的技巧就足以惊人,如本片让受害者直面刽子手交谈,这样的素材直接到可怕……放在任一大屠杀之下,都鲜有这样的素材。并且不乏一些对稍微进一步的探索,如刽子手对美国的提及,暗示屠杀作为政治棋盘下“模拟战争”的体现。还有个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小孩子在教育机构下对历史的误解,结合简中这几年有人对那一年以及那十年的行为喝彩都足够证明历史文献纪录片的重要性。
给老人配镜,也是配镜师重新校对历史镜头。失忆的父亲,老年的身体,似可以作为整体的隐喻。每段采访后的沉默,各有各样子,让人揪心。几乎每个片段都包含复杂的戏剧冲突,能以如此节制的形式完成故事,十分不容易了。 @2019-03-05 23:07:20 @2020-03-23 00:44:08
毛骨悚然,这种电影根本就不是打几颗星所能评价的,当时的参加者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都是听上面“指挥”的,真的采访下令的人,却说是群众自发的,甚至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就是现在讲述依然胆战心惊生怕被害因为他们还在那里,即使已恐怖至此,其实如果读过那些讲东南亚讲印尼这段历史的书,会发现那份恐怖在片中还未敢拍到顶点,这才是最恐怖的
这片里有好多日常生活的镜头,天空树木建筑家畜,摩托车骑过商铺前的路,天上的云在变幻着。刽子手们一脸平静地讲述着,男人比划着,女人们在旁边笑着。白天夜晚的烟火。当年的刽子手老了,还要配一副眼镜。反正在这部片里能见到各种刽子手。天底下的刽子手。
(应看)这是所看的第二部讲述上世纪60年代印尼大屠杀的纪录片,第一部是《杀戮演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屠杀“共产党人”的号召下,一百多万华人被屠杀,手段极端残忍,不忍卒看。人的兽性一旦被激发,比野兽更加残忍。现代世界发生于各地的屠杀事件很多,印尼这一次是特别典型的案例。很多事例表明,神和上帝都是不存在的,否则,屠夫们就不可能至今活得好好的。
如果说《杀戮演绎》是通过表演反向演绎印尼军政勾结的屠杀场面,那么《沉默之像》则是从常规的、正向的受害者家庭视角追问整个暴力体系对这段历史的评价。比起前者或虚假表演的或真情流露的负罪感,后者对人性的认知上更加坦荡,因为屠杀当中更多的人是躲到国家机器后的、堂而皇之地行杀人之命的权力既得者,这些权力至今仍没有被清洗。受害者弟弟每次采访前都会为他们配镜,这副眼镜非但没有帮助他们看清历史,反而让摄影机捕捉到他们的尴尬、骄傲和恼羞成怒。无法想象约书亚得克服多少困难,才得以让这些影片面世。
这是所看的第二部讲述上世纪60年代印尼大屠杀的纪录片,第一部是《杀戮演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屠杀“共产党人”的号召下,一百多万华人被屠杀,手段极端残忍,不忍卒看。人的兽性一旦被激发,比野兽更加残忍。现代世界发生于各地的屠杀事件很多,印尼这一次是特别典型的案例。很多事例表明,神和上帝都是不存在的,否则,屠夫们就不可能至今活得好好的。
如果《杀戮演绎》的搬演还是一种辛辣的讽刺,甚至让你不知似笑或哭的匪夷所思,那《沉默之像》以及穿插着的《杀戮演绎》的片段,就在告诉观众,这些痛感都是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余殇仍然在碰撞。借由一个行走的验光师,同时也是这段历史的受害者家属,导演和男主带着辛辣的冒犯前往了一户户加害者家属的家。杀戮者可以冠冕堂皇或自我麻痹地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他们只是执行者。可是,当面对受害者的家属时,为何却面露着各不相同的难色?验光师通常每换一次镜片,都会问病人现在好一点还是之前好一点?是啊,你现在看清楚了吗?你真的能看清楚吗?你会不会宁愿看不清楚?
课上老师讲才知道导演把摄像机交给阿迪让他去拍他的家人,最后颇具争议的老人撑着椅子问出“我在哪里”的残忍一幕也是阿迪拍下的;拍摄当期为了不受当局迫害,以及為了将叙述主人公纳入叙事和记录中,沉默之像(09-12)的拍摄完毕的2012年是前作杀戮演绎(03-08)的公映年份;关于看这一隐喻的表达全片都多重性地与历史和现实交织着共在,看作为一种同时在场与不在场的动作直逼暴劣残忍的历史与施害主体,也逼其再度回视鲜血淋漓的受害者,只是大多都如同阿迪采用介入的方式揭示了自身的顽劣和对暴行的漠视——近视,偏光,带上镜片,调试之后否认:没有,我的眼前没有变得更清楚。
四点五星吧,内容大于形式。本身纪录片来说并不是很出彩,只是本身的故事承载的历史过于承重,我真的几度害怕男主又被抓起来了。老人们反复的话语听了令人心碎。人类犯下了太多的恶行,当权者总是想要粉饰太平,想把虚假的政治倾向于自己,没有一个政治家的手是干净的。那些统治都需要残暴来实现,牺牲品向来也只是人民而已。帽子不是自己戴的,是他们加的。很多人最后都说不想谈政治,可是当时他们在杀戮的时候,不也是政治吗,还有权力的实现。当听到对方细节的描述杀害自己亲人的细节,真的很难原谅。何况对方甚至根本不想要你的原谅。历史从来都是沾满鲜血的。人类在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二刷。如果说第一遍尚未做好准备面对奥本海默的镜头,那么这一次的直视则直接让自己处于道德困境难以自拔。形式所带来的惊喜立即被再次体味主人公观看影像资料时几乎面无表情的细微心理变化所冲淡。历史面前,有人选择遗忘,有人试图改写,有人希望重演,有人努力纪录。
看了好幾次。很多人看這部《沈默之像》前,大概已經看了更富衝擊性、殺戮執行者視角的前作《殺戮演繹》。《殺戮演繹》的主角在1965~6年殺戮了大量印尼共,和導演津津樂道當年的事跡。導演在前作有意識地表現了很多頗有東南亞意象的場景,例如主角最後劇場表演般的贖罪。儘管未必是導演的目的,但這會使觀眾難以共情,感覺是神秘遙遠東方發生的一場荒誕事件,當時有影評便質疑假如以同樣手法表現納粹集中營必然會在西方引起滔天怒火而非大量美譽。這部則遠更肅穆沈重,以當年受害者的家屬追尋昔日行刑者責任為線索,沒有浮誇的表達而更令人動容。從《殺戮演繹》已經可以看出,當年的行刑者的後輩有鎮長、報社老闆和黑社會,而從這部受害者的家屬角度更能感覺到,追求真相的面對是天羅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