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花园(1993)
The Cement GardenUP:2021-07-29
水泥花园简介
英国郊区,一家人搬到一幢黑色的公寓中。父亲(Hanns Zischler 饰)在修葺院子时猝死,母亲(Sinéad Cusack 饰)则自此患病,每况愈下。为了不使四个孩子被福利机构领走,母亲坚持不去医院,最终郁郁离开人世。长子杰克(Andrew Robertson 饰 )与长女朱莉(Charlotte Gainsbourg 夏洛特•甘斯布 饰)将母亲的尸体偷偷沉进水泥之中,带着弟妹汤姆(Ned Birkin 饰)和苏(Alice Coulthard 饰)独自生活。
四姐弟的生活虽然艰苦,却自由自在。杰克更与朱莉发展出一段禁忌之恋……
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安德鲁·伯金 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导演安德鲁·伯金
获得奖项
- 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最佳导演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安德鲁·伯金 Andrew Birkin导演
- 安德鲁·罗伯森 Andrew Robertson演员
- 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演员
- 奈德·伯金 Ned Birkin演员
- 西妮德·库萨克 Sinéad Cusack演员
- 汉斯·齐施勒 Hanns Zischler演员
简评
因为夏洛特·甘斯布一张背影截图而观看了整部片,她踮起脚站在椅子上,光洁的小腿熠熠发亮,全身上下散发着即将成熟又尚且青涩的气息。父母短时间内的接连去世,让尚未成年的子女要突然学会维持这个四口之家。姐弟乱伦看似荒谬又顺理成章,报团取暖的渴望和无处发泄的荷尔蒙让这层关系轻易突破,他们取代了父母的位置,成为了弟弟妹妹的爸爸妈妈。
是读过了原著又来比对电影的质地的作品之一,没想到主角是Gainsbourg,那个年代的甘斯布还是小女孩,但人物角色该有的天真和老成,已经被转切得很自如了。小说有小说的风格,构词和句式,对心灵的复杂结构的剖析,一向是麦克尤恩所擅长的,他也是少有的早早找到自己风格的作者;而电影语言,则真正再现了水泥的粗砺和花园的诗性、内省,是80分的改编。堆满厨房的污垢,毫无自理能力却又是青春期的性成熟,是现实与抽象这对两面体的反映,又是伦理的混沌,好与坏的模棱两可,是把模糊与疑惑的精神世界也拍出来了。电影的表达很出色,乱伦、自渎、填尸,《无人知晓》式的底层再现,风格把握稳妥,不是灰头土脑的丧。不过,同一个故事,问我小说好,还是电影好,我认为小说好,而且是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跟麦克尤恩的《赎罪》可不一样。
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是我要去读读原著,很期待这样的内容会用怎样的文字加以书写。于电影本身,我本来就很喜欢这种阴恻恻的调子,就算电影里出现日光的场景并不少,但这栋建筑,连同其中居住的人们都融在阴影中。水泥花园与父母的离世,构建出一个只属于孩童的世界。血脉之间的联系像是不可抗逆的,私人化又隐秘的。性别模糊的氛围也很契合电影的调子。男女主角的演技都有些呆,但又很适合角色处于青春期朦胧阶段的境况。胡言乱语了一大堆,总而言之就是很喜欢!
雙親的相繼去世,弟弟沈迷與躁動青春的性幻想中,姐姐與弟弟的爭吵與曖昧,被封在水泥里的母親,直到結尾時姐弟倆的亂倫。一部壓抑但又讓人迷戀的影片,弟弟傑克異常的俊美,彷彿年少的耶穌般,姐姐朱麗葉冷漠而憂鬱,姐弟倆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擬或是失去庇護的小動物。封存在水泥里的母親即將被發現後,姐弟倆最終融合在了一起,完成了家庭角色的置換。但是,正如傑克所說的那樣,他們將會墜落在一片灰色的瓦鑠中,被更高等的生物發現。
但电影中也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在母亲房间,Jack站在花园里看向窗后掀起窗帘的自己。对干净雨水的渴望,在暴雨中淋浴。阅读中随着文字展开的意识。花园内外水泥路的裂缝。沙土与水泥用手搅拌的过程..过了一夜在读别的书时想起某一个,就想起很多,都是原著没有的。观影中也会笑,第一次是因为julie被jack胳肢得大笑,后面往往人物在笑我就会笑。总体来说,这还是一部蛮特别的电影。我也不禁会想,如果没有原著做依托我能看明白多少呢,但我还是认为读过原著再看能看到更多
很早之前看过麦克尤恩的原著,那种震撼后的后劲难以磨灭,看完最直接的感受是作者讲述了一个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故事,并且带有符号性特征,父亲的死亡标志着传统意义的父权的颓败,再加上母亲的死亡,姐姐自然替代母亲的位置,同样是杰克的欲望来源,最后的交合意味着两者成功代替原本家长的位置,是对于传统家庭关系的的彻底解构,带有强烈的后现代反叛……
四星半。阴森、极具美感的气质和原著完美重合,高度意向化的海滩闪回镜头也许看似不明所以,但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文字使人产生画面想象,画面却要给人一种文字描述的精确美与流畅美,然而在这种互相映画中,却会不可避免地流失一些东西,这正是电影无法取代书籍,书籍也不能压倒电影的原因,它们只能是两种艺术,而不能完全等同,《水泥花园》的电影和原著在这方面做到了在各自的艺术表达上共一曲轮舞,书以第一人称叙述,心理描写之丰富和敏感远胜情节发展,然而电影却很好地妥协了,音乐和画面烘托出的氛围取代了原著微妙的心理描写,朦胧的镜头与最后的画面正是书中被压抑、被刻意忽视,随后又以最后一击呈现出的高潮点。也许它不能算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它却是一部很好的改编电影,一部书成功的附属品。
英国人的书,法国人的电影。法国人真牛逼。他们拍任何爱情都从来不藏着掖着,从来不解释,理所当然地讲着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和小说的熊孩子语调百分之四十契合。缺了孩子视角的无知和疏离,换了第三视角有知的爱与欲望。整个作品给人的感受便全变了味。但两个主演太美了……一颦一笑都有着这个世界与我无关的味道,中和了第三视角看过去只能用伦理解读的无趣之感。啊……当姐姐把床单拉过死去的妈妈头顶,然后“噗嗤”一声笑了的时候,真的美极了!弟弟喜欢上姐姐的样子,也很sexy,虽然他们是亲姐弟,可看过去就是天生一对,除了彼此,谁与他们结合都是玷污——这个家只有我们——小说中一再强调的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在电影中得到了呈现。
不负期待,是真牛逼啊,从颠覆传统的角度看,骨科只是其中一个点。对于四兄弟姐妹各自在父母死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会交代得更清楚,但是电影(尤其是打光)唯美很多。夏洛特每一帧都是好看的。主人公二人外表的性别倒错感是电影强调得比较多(对话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喜欢混乱无序又时常透露出虚无的荒谬的情节内容。还是会不自觉理解成隐喻,父母之死意味保守和威权的销声匿迹,于是充满幻想的孩子们重新定义一切。自父母死后,他们的时间就静止了,一切都变得自然起来。
创设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真空环境用来做伦理观察,没有父母作为更高道德约束,尽可能排除外界社交(唯一的闯入者反倒成了禁忌关系的催化剂),严峻的生存压力让四兄妹不得不彼此依赖。苏的日记和汤姆的异装是某种意义上的逃避,杰克和朱莉的禁忌关系甚至是逃无可逃的产物,“他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有我们”。即使再小的群落也还是有伦理存在,当旧的崩溃了,就会有新的产生出来。
每次路过那些道路旁独自伫立,掩映在稀拉黄草中,似乎无人看顾已被废弃的小楼建筑,总觉得很失落,一种不知从何起往何处的迷惘。但好像在看过这个片之后,可以将建筑作为一个僵直的冷硬的水泥的壳与热力的人的身体剥离,水泥是层层重压的死亡桎梏,夏日黏腻的身体、性爱、变装、亲情逾步是燥动的突破口。
中文譯文、英文原著、電影版各看了一遍,真的很喜歡這個劇本。父母的雙重逝去崩解了框定孩童軀殼的權力,並因此使得性別、秩序、身份不受控地漫溢與混合,但討論又不滑向某一特定政治議題,而是始終保持在殘酷的美感領域。雖然甘斯布的情夫傻傻的,但結尾閃爍藍光確實落到精妙的沈默上(想起《一一》以房間光影暗示樓下警車燈光,此處或許其實如斯)。(說到底還是劇本太出挑,影像完全不好評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