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续前行(1983)

E la nave vaUP:2021-12-21

船续前行

评分:8.3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 托尼诺·格拉
主演:弗雷迪·琼斯 / 芭芭拉·杰夫德 / Victor Poletti / 彼得·塞利尔 / 伊莉莎·马邑纳德蒂 / 诺玛·韦斯特 / 保罗·保罗尼 / 萨拉-简·瓦利 / Fiorenzo Serra / 皮娜·鲍什 / Pasquale Zito / Linda Polan / Philip Locke / 乔纳森·塞西尔 / 莫里斯·巴里埃 / 弗莱德.威廉姆斯 / Elisabeth Kaza / Vittorio Zarfati / 珍妮特·苏兹曼 / 让·施莱格尔 / Danika La Logg
类型:剧情 / 音乐 / 历史
片长:132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语言:意大利语 / 德语 / 塞尔维亚语 / 俄语
影片别名:扬帆(台) / 航程 / 与船同行 / 大海航行 / And the Ship Sails On
上映:1983-10-07(意大利)
IMDb:tt0087188

船续前行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一群欧洲的贵族和艺术家为了护送刚逝世知名歌剧女伶的骨灰回到她出生的小岛,展开了一次航行。不料在途中遇到大战爆发,船上涌进一批难民,在封闭的空间中形成了鲜明的阶级对比。费里尼化身为弗莱迪.琼斯饰演的热心记者,为观众介绍船上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其中犹有些锐利的人性观察,暴露了艺术家伪善的面孔。

简评

历史在那里发生,似乎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却可以有不同的版本;记者看起来是真实记录了事件,但其实并不一定忠于现场,他可能是缺席的;而真正对于历史的反思性在场却要依靠艺术,艺术家获救,就是艺术被重新拯救,于是在奥兰多渐渐消失在大海之上的时候,电影又慢慢恢复了黑白默片的特质,仿佛回到了电影的开头——从默片开始,到馍片结束,这就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它在“船续前行”中开始了新的使命。

这艘船承载了真实和传奇、世俗和高尚、艺术和生活的矛盾和对立,故事、纪实、回忆和观众种种层面的融合,尽管情节没那么突出,但是这种综合的艺术系统除了像费里尼这样的大师,谁又能驾驭的了呢。艺术家们无疑有点虚伪,但是最后情节的拔高还是要看他们的表演,而且他们的技艺又那么高超,通过艺术能够使人在某些时刻得到超脱的境界。塞族人、厨师和锅炉工仿佛最为坦然,安详地把自己托付给不能掌控的命运。

修复的色彩像水彩,画面干净又华丽。全片观感非常特别,说是公路片或许也可?期间看到历史和人生的种种。结尾导演借用记者身份的旁白解读四种可能、镜头拉到拍摄现场、最终切成黑白电影的处理,和开头默片变歌剧呼应,这种打破四堵墙的手法牛掰且上头(舞台和摄影棚其实没有边界)。另:《海上钢琴师》《泰坦尼克》《恋爱的犀牛》从这部里面有不少借鉴吧

没想到费里尼题材会涉及到历史、战争,最后还是收尾在魔幻现实一人一犀牛在大海上。突然被收到船上的吉普赛人,贵族们对于他们的怜爱,但被拉起来的绳子就像是国界一样残酷。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有后世电影的影子,滑动的钢琴(海上钢琴师),跳上逃难小伙子难民船的贵族女孩(泰坦尼克),或许后者都受过本片启发。虽然大海是拿亮晶晶的塑料布做的,感觉效果比很多特效要好诶!还是喜欢道具实拍的感觉。很多合唱,不知道是戏里还是戏外,结尾拍出船道具,很费里尼,很魔幻现实。

开头的6分钟致敬了早期默片,前面几个镜头像极了20世纪初卢米埃尔团队在世界各地拍摄的那些珍贵的影像纪录,短短的6分钟内从记录到叙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也像极了电影的发展过程,叙事是从第一声汽笛声响起开始的,之后音乐逐渐响起,送葬的队伍完成交接仪式,船员手捧女歌后的骨灰坛庄重的登上客轮的一瞬,黑白变成了彩色,这才正式进入到剧情中……不过后面有几个地方我没太看明白:那个大公是普鲁士/德国的贵族吗?为什么最后长公主下令逮捕了大公身边的那个貌似与公主有染的近臣伯爵?明知大公一行在船上奥匈帝国的战舰为什么还要开火?中产家庭傻白甜阳光美少女怎么突然就和塞尔维亚激进青年在一起了?最后那群一向虚伪势利自以为是的歌乐团成员怎么突然就站在难民一方齐声高歌抨击起奥匈帝国来了??

断脖子座位,前半段坐立难安想偷偷坐到后面去,后来终于放弃了。配乐各种古典名曲大集锦,德彪西的月光贯穿始终,片尾好像还被解构一番。社会名流们的场景终归乏善可陈(除了一些性变态场面),加入了炼炉层工人,塞尔维亚难民,情节就显得丰满有活力。德彪西的月光贯穿始终,末世的庆典,海上的葬礼,形而上的浪漫。总觉得这片是海上钢琴师原型,不管是巨轮与音乐的元素,还是海浪摇晃中滑动的钢琴。费里尼的小调皮还是如此的可爱!

。一部非典型的费里尼作品。与70年代费里尼的作品相比,本片强化了剧情逻辑,减少了虚幻意象的描写,在130多分钟的时间里做到对电影发展史和阶级文明史的双重概括,同时在形式上涵盖多种电影类型(前期的默片、中段的纪录片、后端的歌舞片等),此等想象力罕有匹敌。更是巧妙利用记者角色及展现摄影棚的方式不断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从局外人变身为参与者:不只是参与历史,更是参与到电影本身,连同“泰坦尼克式海难”和“恋爱的犀牛”等象征,构出一种“荒诞的诗意”。

4K彩色修复版,费费把“马戏团”又搬到了海上,是他在影像表达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开篇黑白默片,中部意识流白描,收尾歌剧电影。依然“戏中戏”的处理方法,Fellini以自己的方式还原(戏说)一段尘封历史,出场人物众多(抱歉记不全人名),歌剧演员,德国贵胄,通灵术,塞尔维亚人,病犀牛,厨房的表演秀,舞蹈与大海……关于巨轮Gloria号上的众生浮世绘,兼谈意国如何卷入一战前因后果(关于塞尔维亚少年给奥匈战舰扔炸弹的猜想),不过看来Fellini还是不太擅长驾驭历史剧,尽管奇思妙想频出,但就有限的电影体量无法承载他过大的野心与旺盛的表达欲,总体无失误亦无惊喜,大致居于Fellini作品系列中游。ps,话说卡神封神之作《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场景真没借鉴这部《船续前行》?

##一部结合讽刺漫画风格,歌剧表现手法,以讨论电影本质为主题,并为理想主义送葬的电影。对贵族与政治人物的戏谑与调侃,对战争爆发的荒诞性讽刺,对窥视欲望的心理批判,对电影本质的哲学探讨以及对和平的向往皆是本片的传达,其中还有些费里尼个人的臆想,与主题无关。“最伟大的开头”除了《美国往事》,还有本片前12分钟的电影史,从默片到有声片这一阶段的跨越被完美的展示,“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即有人向摄影机摆拍等动作都体现了费里尼对电影本质的探讨,不但如此,费里尼为贵族与政治人物设置了无法掩饰的滑稽感,头型,衣着以及怪癖等等,通过本片,费里尼大肆嘲笑一战的荒谬,并在电影中建立了一个乌托邦,一个诺亚方舟,与陆地成为鲜明的对比。

# 苏艺费里尼影展,能比较明显看出的就有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以及托纳多雷的《海上钢琴师》这两部电影。,大海、天空、犀牛、鸡、战舰等模型制作的很用心,而结合室内拍摄可以极大的节约拍摄成本,导演也可以把拍摄重心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剧本的打磨上。,与我之前看的费里尼许多电影爱采用运动镜头和喧闹的音效截然相反,影片内在的古典人物形象与古典配乐配合的相得益彰。,结合片头与片尾的色彩设计,还有记者面对镜头的叙述态度,某些时刻的戏谑、搞笑其实都是模糊观众对角色本身的印象,费里尼通过记者展现了信息传递上矛盾论,既有语言上,也有视觉上的。

#.13小西天#实际上费里尼的成就让他在后期的电影中过于自由了。船续前行是关于电影的,他运用了各种标志性形式表现一种概念,注意拍摄默片段落的拍摄角度和摄影机高度,随后加入声音元素后摄影机运动和演员调度开始相应灵活,技术上俱全后他抬升摄影机让调度尽可能丰富再加入一场音乐剪辑,再接续加入了升格降格的并列,制造了整个形式手段的视觉化段落。但是他不满足,他还要加入本质论的东西——记者在出场时与侍者的简短对话以及那些其他角色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费里尼最后的出场的目的并不涉及这个因素,他在罗马电影厂拍摄众多影片,他正如在《卡萨诺瓦》这种古典叙事电影中使用的劣质布景意图相同,他忠于构建航行时场景的轻微晃动和蒸汽的环境声而这一切都是电影造物的本质被他揭示,事实上他在最显著的工作上展现了他的观点

苏州“费里尼百年”影展第二部片子,费里尼后期的也是相对冷门的一部片子,但却给我带来了足够的惊喜。封闭空间一直是我的菜,许多大导演都会选择拍一部封闭空间的片子还展现自己的功底,这部《船续前行》用一艘游轮勾勒出了属于费里尼的封闭空间阶级画像。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一直是费里尼唾弃的,宗教信仰也是费里尼所怀疑的,在这部片中描绘得更加直接,船底锅炉房的工人,甲板烤火的难民,上层吃大餐晒太阳的艺术家,阶级分明,有些人聚在一起只为散一盒骨灰,而有些人却聚在一起逃命。而最终能够逃离的只有兽性本身。

获得奖项

  • 第29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29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设计
    提名:最佳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