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认识你(2015)
我只认识你简介
中国有一句古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树锋和味芳,这是一对生活在上海的耄耋老人,是导演赵青和制片人冯都的叔公和叔婆。他们年轻的时候就相识,因为树锋的上一段婚姻,味芳在不经意间等了他十几年,人到中年两人才在一起。当他们携手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味芳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树锋和味芳都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树锋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仁、义、礼、智”。在树锋的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同堂生活、吟诗颂词、研习书法……之后的命运却是他无法主宰:政治运动、工作调动、丧妻别女……直到1970年,他和味芳走到一起。
将近半个世纪的相伴相守,对树锋和味芳来说,爱是记忆,爱是缘分,但爱也意味着良心、道义和责任。在他们心里,无论对方年轻还是年老,明白亦或糊涂,都不可能磨砺掉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因为爱已经变得淡然纯粹、深入骨髓。
如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应的他们,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而在经历了一生的波澜之后,树锋和味芳他们那种平静、乐观却又不乏尊严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关于爱,关于尊严的故事。于是在2012年,我们姐妹俩开始拍摄记录这段叔公叔婆的旅程,希望能为他们、为我的家族,为更多的人留存下这段不该被遗忘的时光。影片的拍摄从2012年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味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她逐渐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不记得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认识周围所有的亲戚朋友,只认识她的老伴儿树锋,信任他,依赖他,爱恋他!
对年近九旬的树锋来说,面对生老病死,面对自己爱人,他必须要做出抉择:将味芳一个人送进阿尔茨海默病的专门护理机构,他于心不忍;两个人一起住进养老院,就意味着要放弃还算是自得其乐的生活;继续独自在家照料味芳,他已深感力不从心。这种选择令树锋几度辗转……万一他生病了,味芳该怎么办?万一他先走了,味芳又该如何生活下去?两位老人的生活状态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是否依然能有尊严的走到最后?
中国目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达到了900多万,位列世界第一。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识不够,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资源短缺,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使得患病老人和他们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使得社会、家庭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严重缺失……想要在情感上、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慰藉,成为许多中国老人奢侈的念想!
生命尽头,记忆消逝,但树锋和味芳他们依然有享受生活,精彩人生的权力。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希望通过这部影片的传递,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真正快乐而有尊严的晚年!
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 优秀纪录长片赵青 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 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赵青 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 年度最佳纪录片赵青
获得奖项
- 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获奖:“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最佳纪录长片 / “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年度最佳纪录片 / “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
- 赵青 Qing Zhao导演
- 树锋 Feng Shu自己
- 味芳 Wei Fang自己
- 冯都 Du Feng编剧
- 杨紫烨 Ruby Yang编剧
- 钱孝贞 Jean Tsien制片人
简评
叙事视角/叙述者来说,起先是导演介绍我的叔公叔婆,配上老照片的画面。后面就开始老爷爷介绍自己。但题目中的“我”则是从主人公奶奶的视角出发的。作为私纪录片,拍摄自己的家庭也涉及到了拍摄伦理的问题,处理得挺好。“他死掉以后我该死,我死掉以后他也触霉头。”爷爷和奶奶达成共识养老院也要同进同出,不管什么时候都一起都不会分开。奶奶有阿尔兹海默症,前一天的事后一天就忘了。叙事较为质朴简单。患了肺炎的爷爷对于照顾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力不从心,就自然而然开始了影片的推进。
阿尔兹海默症离我们有多远,对家庭意味着什么,导演用镜头记录了自己的父母,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只是作为没有情感立场的第三方去记录,没有煽情,没有刻意,患病的现实压力和两位老人的情感流露,在每个镜头都能看见。阿尔兹海默症是可怕的病症,可以让人忘掉所有,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在高深莫测的神经电生理和医学理论以外,也可能会有奇迹发生,只要陪伴一路走来的,都不会忘记。
大年初一跟着父母回家拜年,见到了患病约莫有三年的大伯母。由于种种原因,这是我自大伯母得老年痴呆症后第一次见她。听说她患病一年后就只能认得大伯一人,到现在对大伯也只剩模糊的印象了。她看上去精神还不错,长期在家让她显得比过去胖了也白了不少。我们在客厅喝茶,闲聊中一直伴随着她咿咿呀呀的声音,看的出她是在模仿大伯的说话的样子,我试着努力去听,但浓重的口音和语序的颠倒让人根本无法辨别大伯母到底说了些什么。唯一可以听清的是她唱的戏,几首喜庆的小调被她反复唱着,后来不知怎么她开始拽着大伯的胳膊一边哭一边唱,大伯伸手去擦她的眼泪让她不要哭,她竟真的安静下来。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难过。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其实婚姻从来都不是爱情的坟墓,耄耋之年的相濡以沫永远比轰轰烈烈的死去活来,更经得住时间的洗涤,因为“我爱你”三个字,若没有时间的沉淀,反而显得廉价又肤浅,所以在茫茫人海的爱情之路上,坚守自己内心的标准,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本来就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之前看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和《夏天的果实》,在我心中评分都很高。《我只认识你》也毫不逊色前两部。虽然是聚焦特殊群体,却没有刻意地煽情,相濡以沫的爱情最后变成了不离不弃的亲情。印象深刻的是老伴回家取冬衣,老奶奶在找了很久之后看到桥上走来的老伴时,开心得像个孩子跑过去迎接他。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中国老龄化现象日渐严重,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群体受到的关注却没增加,特别是在农村,没有完善的养老系统,护理不周,进而导致家庭矛盾,在疲惫争吵中过世的老人绝不在少数。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希望到了我们老的那天,社会能比现在进步。
因为阿尔茨海默症的宣传得知此片。全片更多是朴质地记录一对上海老夫妻的晚年生活。留洋子女、病症、敬老院乃至社会养老的大议题都是点到即止,让纪录片的反思性弱了一些。但也是得益于导演亲近的视角,让爱情(或亲情)的情感渲染得到了最大化。作为一个快在上海10年的人,感叹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截然不同的上海一角。树锋和味芳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们生活在上海这样一座城市。而中国老龄化的全面到来,无数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有待继续解决。
中文名:我只认识你。。。英文名:please remember me(请记得我),两个不同的角度,很棒。。。两位上海知识分子老人,老太太阿尔茨海默的日常生活纪录片。。。上海人,年轻时支援过四川,儿子生活在国外,包括房间装饰,实在太有代入感了。。。不觉得好笑,只觉得悲凉。。。当她老了,忘记一切,只记得最爱的人,老伴;只记得最爱的事业,我是卢湾区教育学院院长,区里所有学校都归我管。。。其实,他们的境遇已经是幸运了,有多少老人更加的无助。。。养老院,不只是一栋带护理的房子,而是一个社会体系。。。大多数老人希望在熟悉的房子里自由的老去,但需要随叫随到的上门护理。。。忽然觉得手头的新项目的理念还是很不错的,希望可以赢下来继续做吧
片子讲述一对上海老知识分子的晚年生活。老太太阿尔茨海默病渐重,老先生两进两出养老院,试图寻求既有尊严又有保障亦有幸福感的解决途径。养老问题是片子的社会意义,同样动人的是浸润在每一帧里的那种老派恩爱。我是卢湾教育学院的院长,我家老冯人呢,我的发夹呢,导演反复呈现老太太的日常三问,颇有意思。当记忆被逐渐吞噬,留下的究竟是些什么?#爱父母 爱身边人 爱每一天
#“我是卢湾区教育学院的院长,我管全区的学校。”除了曾经高光的职业身份,味芳的生命中只剩下老冯了。味芳是幸运的,她的等待、陪伴和付出(她是继母)一再强化了老冯的“良心”。结婚十余年,在琐碎的日常中,我怀疑过困惑过动摇过反思过,但最终又回到琐碎的日常。所谓两厢厮守,并没有那么美好,但在双方没有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良心”总是在滋长的,最后,也许就成了所谓的“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了。
一直自认为自己不算一个感性的人,很多时候支配自己的更多的是理性,所以看电视,电影很少能把自己感动到哭,但看到这部记录片时却全程泪崩,中国有句古话“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我们常常会羡慕手牵手走在大街上的老夫老妻,羡慕布满皱纹的手上的戒指,羡慕一桌,两人,三餐,四季似的情调,可是,真正走近老年生活,更多的却是无奈。
放映结束后,导演讲了叔公叔婆的现况,他们依然一起住在养老院,但是叔婆已经完全不认得叔公并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听到这里默默掉泪变成了暴风哭泣。导演很真实地记录了这对老人的生活,老夫老妻,平淡中有温馨,平和也可爱,却必须面对衰老和疾病的现实困扰。一直记得杭州西湖边两位老人彼此搀扶的背影和叔婆看到照进养老院房间的灿烂阳光时的欣喜。时间与爱情很动人。
树锋和味芳的爱情让人心生羡慕,四十多年的相伴。味芳只记得她的爱人和她是卢湾区教育学院的院长,可见这两件事都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工作和爱人。味芳等待树锋到四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味芳一定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树锋用一辈子的照顾回报味芳,照顾味芳,给她带衣服买发卡,让人动容。即使处于四岁的智力水平,味芳折衣服时的认真仔细,与人相处时的礼貌客气,通过这一些细节都恰恰说明她这一生的生活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