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蓝线(1988)

The Thin Blue LineUP:2021-06-19

细细的蓝线

评分:8.1 导演:埃罗尔·莫里斯 编剧:埃罗尔·莫里斯
主演:Randall Adams / 戴维·雷·哈里斯 / Gus Rose
类型:纪录片
片长:103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一线之差(港) / 正义难伸(台) / 细蓝线
上映:1988-08-25
IMDb:tt0096257

细细的蓝线简介

本片采用了事件重现的方法再现了197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一起枪杀警察案。导演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11年后采访了被判死刑、后转终身监禁的犯罪嫌疑人兰道•亚当姆斯(Randall Adams)、指证亚当姆斯的惯犯大卫•哈里斯(David Harris)、当年案件审判的三位证人米勒夫妇和麦克•兰道(Michael Randall),以及参与此案侦破与审判的警察、法官与律师们。通过不同人物对案件发生情形不同角度的描述,莫里斯成功证实了亚当姆斯的冤屈,并借片中一位公诉员之口点名警察是区分一个民主社会与极权的“细蓝线”。
  此片的公映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德克萨斯罪犯申诉庭推翻了对亚当姆斯的判决。由于达拉斯拒绝对此案进行重审,亚当姆斯终于1989年被无罪释放,后成为积极反对死刑的社会活动家。本片也成为美国纪录片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赢得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并入选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保护名单。

简评

细细琐琐,模模糊糊,没有打上名字简幕,对每一个人的了解都是从另一个人嘴里知道的。看着看着打脸美国司法正义,不过是一条细细的蓝线,而已,迫切地想要定罪一个非 未成年人,结果被那个他们眼中“更光明”的未成年啪啪打脸,虽然看起来法官和警长并沒有觉得脸疼,沾沾自喜攀比跟最高法院的票数总和??不觉荒诞,讽刺愚昧倒比比皆是,后现代新纪录片开山作

促成现实的获罪者无罪释放;和芝加哥七君子一样,让我再次感受到法律和暴力系统只能做到程序正义,但是做不到「justice」;导演一直在悬置判断,好似一些人的说法能够驳斥,但是回到另一些人的说法,又没有把握谁是真的;无论是现实/剧情片,罪犯总是因为家庭的创伤而出现反社会/精神失常/暴力倾向,家庭创伤/童年创伤是不是犯罪理论的一部分,罪犯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行为也肯定是可以被解释的。

不同于纪实性的纪录片,全片以故事性叙述方式和搬演的手段依据人物的回忆进行重现,艺术性的处理方式,动静态的结合展现了那段尘封久远的历史,第一视角的采访,大量线索的串联组合,以罗生门般的表现方式让人不禁沉浸在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中,参与其中,辨别真相与谎言,细细的蓝线以独特的处理方式奠定了其在纪录片中的重要地位,很棒的一次观影感受

如何在纪录片中正确地利用“探秘”的“剥削”、“猎奇”原罪,将其转化为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在人物说出证词时直接贴上法庭记录作为其记忆可信度的支撑,引用多方证词构成“正反打”式的对话姿态,情景再现只为复原现场而非提供娱乐,一切证据都只为推导事实真相。莫里斯在这一类型的开山之作中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别惹猫咪》这样的剥削垃圾却依旧层出不穷。

个人有点无感吧,信息量撑不起一个多小时,重复的拍摄素材不断循环让人觉得啰嗦,其实更多是攻击体制和伸张冤屈。冲着《纽约灾星》来看这个,个人觉得结尾比不上jinx的震撼,jinx最后一集是已知真相的同时,充分准备,记录下被揭穿瞬间的人物反应,以及厕所忘关mic的神来之笔,是意外的坦白更精彩。

拍摄手法很新颖,大量的对话引导观众继续看下去,其中还有还原真实的一些拍摄手法也给后来的破案犯罪片带来了启迪。至于这部纪录片,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大家不相信16岁的孩子会杀人,舆论全部偏向他,想让28岁的亚当斯去死。人们只想看见他们想看到的,所谓的政治正确,为了民意在正义与公平面前显得就有点儿夸大了。可怜无辜之人亚当斯,好好的一个正常人被关在监狱里数十年,无罪释放后也会给他的生活带来阴影吧。

新纪录电影#以前应该是看过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现在运用的很广泛了。震惊,真人参与,创作者再也不是藏在摄影机后面的人而是积极的介入事件发生,运用电影片段穿插、配乐、剪辑图画、字幕提示等故事片所采用的手法,对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和格里尔逊模式做出反抗姿态。每个人从个人出发、法治、家庭,尤其是家庭的因素,真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比什么都重要,哈里斯变成这样,一次次说16岁的我什么也不懂,只觉得可能我想报复一下,家庭对他的忽视、社会美其名曰的保护尚未成年的他造成了冤案的发生,他是想报复一下,他脑子里也很简单,就是想捣蛋,然后越做越大,没人阻止他。。。这条细细的蓝线,象征着公正法治的蓝线,多么的讽刺。影片公映之后亚当斯获得释放,可见其影响力,一部影片拯救一个生命,那些却试图将其陷害。

一部近似论文的纪录电影。导演莫里斯创造性地发明了事件重演的方式并重构对真相的还原。汇编入采访内容的其他影像片段(如在罗勒夫人说自己喜爱侦探故事后插入引用了一段黑色侦探电影)、文件档案上的词汇特写、时钟及闪烁的警灯图像,如此的拼贴形式并非单一所指的不断重复,而是以碎片化的影像为被访者的叙述作视觉化的批注,而时钟,警灯等母题的重复也反映着案件的危机紧急,充满未知。犯罪现场的重复搬演,将自相矛盾的证词并置,通过黑色电影式的高反差布光遮挡真正罪犯的面容,极端的大特写(麦芽汁、手枪)一次次刺激观众的神经,却也逐渐拼凑出案件的真貌来。论证的过程从未使用带有制作者主观特点的旁白来推导,这种仅仅靠交叉剪接各方视角的证词话语来维系影片的实在逻辑的互相运作的方式实则是对直接电影的叛逃将对后世的新纪录片影响深远。

事件重现法一次次重现当时场景时补充信息,让观众直接或间接地迫近真相。公检法为白人警员之死需要一个死刑(宣判)作交待故需一成年人作替罪羊,围绕这一核心就有了女警员对失职的改供、“证人”做伪证等一系列掩盖真相的作为,不幸中的万幸是亚当斯没有被立即执行,不然是否能像聂树斌一样被重审翻案都是个问题。影片上映后帮助亚当斯无罪释放,但达拉斯拒绝重审,没有补偿、没有追责。

终于看了这部片子……从大二开始就被各种老师在课上安利,总算找到了有中字的片源。怎么说呢?注意力会不自主地放在剪辑手法、搬演和音乐上,也是有点哭笑不得。看着接受访谈的时候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但是社会背景不同的话,还是没法百分之百理解一些东西的深意。感觉不会再二刷了,虽然知道是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片子……致敬纪录片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

社会使人身陷囹圄,人人都是替罪羊,天知道谁是罪人谁又无罪。但亚当姆斯或许已经是幸运的那一个。该影片首创后现代新型纪录片形式。看的版本清晰的让人害怕。大特写展露碎片信息,稳定的摄影,精致的光影,精心的剪辑。再现原景,多人采访。该片子将所有的信息碎片,如话语、报刊等,拼成一面镜子,照应了真实,推翻了虚假。第一次觉得纪录片终于不把观众当傻子了,纪录片也可以充满悬疑感和侦探风,也可以充满电影气息和剧情意识。蓝线一定给后世的专题片和刑警片等类型都提供了结构框架、美学形式、视听语言等多方面的借鉴吧。充斥着扮演的纪录电影,到底距离真实有多远?我依旧认为,世上本没有绝对的真实,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一旦开始阐释,便离本质越来越远。展现真实的方法千万种,但用力奔向真实的初衷永远值得称赞。

搬演,报纸,照片,老电影,绘画,证物…导演穷尽了各种视觉意象来充实影像。但仍然不够扣人心弦,看一遍还是无法清晰回忆出导演是如何一步步抛出信息,延展故事的。过于类型化的影像语言削弱了很多故事原型的悲剧气质。让电影轻浮得像一个益智推理游戏。但,一想到这部片子的开创性意义,以上所有都属吹毛求疵。

获得奖项

  • 第28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28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Documentary
  • 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外片
  • 第5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5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Best Documentary
  • 第4届独立精神奖
    第4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长片 / 最佳导演
细细的蓝线演员表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