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熊的孩子(2002)

Drengen der ville gøre det umuligeUP:2021-12-20

想做熊的孩子

评分:8.5 导演:贾尼克·哈斯楚 编剧:Bent Haller / 米歇尔·菲思勒
主演: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 / 利斯贝特·达尔 / Malene Vilstrup / Joachim Boje Helvang / 奥托·勃兰登堡 / 帕普丽卡·斯汀 / 汤米·肯特 / 托玛斯·博·拉森 / Carla Docherty / Anne Clausen / Jesper Klein / 艾伦·希灵索 / 安妮-利塞·加博尔德 / William Tarding / Asta Lund Havmøller / Nicoline Jønborg / Christopher Torreck / B
类型:剧情 / 动画
片长:75分钟地区:丹麦 / 法国
语言:丹麦语 / 瑞典语
影片别名:男孩变成熊 / 熊孩子 / The Boy Who Wanted to Be a Bear / L' Enfant qui voulait être un ours
上映:2002-12-18(法国)
IMDb:tt0322177

想做熊的孩子简介

天寒地冻的极地冰原,一对北极熊夫妇正在雪白的大地上艰难前行,它们即将迎来新生命,彼此的心中充满欢喜。可就在此时,饥饿的狼群紧追不放,北极熊夫妇虽侥幸逃脱,但却永远失去它们的孩子。与此同时,一间孤零零伫立在冰原上的小木屋内,爱斯基摩猎人的妻子正幸福地为刚刚来到世上的孩子唱 歌,猎人则喜悦的为儿子取名小熊。为了抚慰失去孩子的妻子,熊爸爸趁猎人不在家闯入小屋,抢走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这样,小熊真的成为了熊的孩子,他和熊妈妈快乐地奔跑,从未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简评

若要唤起我们对动物的同情心,便要展现动物人性的一面,亲情是最方便的桥。相对地,如果激发人的兽性,便能将人类拉进动物战场,人兽竞争关系中也会出现某种平等,这使影片划出一块中立,观众无法轻易偏袒任何一方。编剧在将人类猎熊的意图编排在熊偷抢人类小孩的场景之前,便搅浑了道德场,远离文明的极圈冰原不需要太多道德。此外,失去熊崽的肇因是狼,而公熊却转去偷取人类婴儿,伤害不按因果报应的逻辑转移,而是在各族群间随意波动。此外,极光与剪影视效、浮冰与跳板视效都是极圈特有奇观,为影片的美术增色不少。在一些地区,世上的磨难被阐释为神对世人的考验,似乎由此神与试炼之间就形成某种绑定关系?上帝确实挺爱出题考验凡人的,在剧情片中,考验/难关一般被用作一种类型框架,适合拖时长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男孩对于自己的身份认知一开始就错位了,这导致他没办法与深爱自己的父母以及人类交流,也不被熊族接受。人类这个种族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做一只熊是他的选择。但是完成身份转变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所以我们看到了男孩身处惊涛骇浪、凛冽的北风,还有无尽的孤独。这其中的身份错位是最让人难受的。他的熊妈妈死了,而身后那个拿着长矛的“杀母仇人”却早已因为思念而泪流满面。所以男孩扑向了长矛,就像哪吒的自刎。你给了我生命,现在我把它还给你。父母的爱是伟大的,即使你想要做一只熊,我也会放手让你走。

我也不知道我哭什么,哭了三次,已经上次还是星际穿越能让我哭这么多次。家庭的羁绊和自我的追求,我们自己该何去何从,几岁时在央视少儿频道看到 ,结尾两只熊依偎离去的画面一直留在脑海,长大又重温了一遍,真的很感人。简单的画面最真挚的感情,倍速都没有,妈妈的爱,特别让人感动和心疼。。。。想做理想中的自己,借助神的力量,善良的动物朋友们,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却实现了,是我还做不到的事情,祝福你们所有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这是一个悲剧。熊妈妈是个好妈妈,教他捕鱼,保护他,和他快乐长大。人类妈妈也是好妈妈,孩子在她身边也会被宠爱的。我不明白电影想表达什么,没有中心思想。是陪伴胜于血缘,还是猎杀动物的因果报应,不明白。(后半段成为熊的故事都快看困了)

冰雪世界、熊、乌鸦、猎人,这么多童话元素组合而成的故事却无比残酷现实,关乎后代的存续、男女的思维差异、亲子关系、强者与弱者、自我与他者、都市与自然、精神信仰还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长大后的第一次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母亲的死亡,我们对独立理想的追逐要经过激烈的自我拷问,有时候更需要惨烈的自我牺牲来解开世俗的牵绊。全片最温情的一幕就是父母的放手,但紧闭的房门在风雪中却又显得那么凄凉。另外配乐很好,唯一不喜欢的一点就是,把黄种人画得像傅满洲和迪士尼花木兰,简直丑得要命。

背景颜色随情节变化。狼来的时候一片黑暗,狼走以后恢复颜色。孩子出生时屋内宽敞明亮,窗外是蓝天白云;小熊死了时洞穴内狭窄阴暗,洞外是暴风雪。但当孩子被熊偷走,屋内变得彻底黑暗,熊得到孩子之后环境明亮且色彩丰富。影片通过衣着模糊人类和熊的界限,连男孩的名字也叫做小熊。熊妈妈死亡时天空是杀戮的红色,被抓回时天空是黑暗的暴雪。暗示万物皆有灵,在自然面前人与动物没有区别,熊和人类一样拥有母爱。男孩选择成为熊代表着我们拥有选择自我的权力,就像猎人选择远离城市生活。虽然会面对大自然的阻碍,没有熊的强大和坚毅,但只要有勇气,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最后在熊妈妈灵魂的引领和熊爸爸影子的笼罩下成为熊。而父母应该做的就是选择放手,给他成为熊的自由。

当时还是几岁的年纪,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翻到CCTV6正播这部电影,是动画片,所以饶有趣味地看了下去。看完竟有了想落泪的情绪,却强忍着抑在心里。那个时候外婆突然回家了,开始埋怨我看了一个下午的电视。那几句数落就像是压在我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顿时让眼泪决堤。外婆以为可能是她的话惹我伤心了,只得在一旁苦笑,现在想起来我有点替她委屈。年幼无知时,可能未必吃透了电影带动的情绪,但是那种难言的温情,确是无以复加的真挚。

配乐、水彩画是加分的。可能是这个故事真的不是很让我get到点。确实我们都有选择做人、和做熊的权利,也可以反问:为什么主人公就不能听从内心选择做一只熊?不是说因为这样的设定不喜欢。纯粹是当满屏刷着“好感人”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冷漠的看客,内心毫无波澜。

感觉到了配乐对于一部影片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其实不太能理解主人公为什么要坚持做熊的孩子,我一开始甚至觉得即使他能够抛下作为人的一切,包括身份和思想,可无法辩驳的是他就是人,即使再如何否认,他的体态不会骗人,后来我有点明白也许影片更多地侧重于信念的力量吧,只要一个人有了坚持的勇气,也就有了逆转现实的力量

获得奖项

  •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Deutsches Kinderhilfswerk - Special Mention —— Best Feature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