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蓝桥(1931)
Waterloo BridgeUP:2021-05-17
魂断蓝桥简介
在伦敦的合唱团工作结束后,美国女孩玛拉·多维尔(梅·克拉克 Mae Clarke饰)因无法找到工作,只能靠出卖肉体来养活自己。伦敦的滑铁卢大桥是休假的士兵进城的主要入口,同时也是玛拉生意较好的地点。一天晚上滑铁卢大桥发生了空袭,而玛拉意外遇到了一位加拿大军队二等兵罗伊·克罗宁(道格拉斯·蒙哥马利 Douglass Montgomery饰)。玛拉因空袭打消了做生意的念头,而年轻的罗伊并没有意识到玛拉的职业,在袭击结束后,护送她到了公寓,并在那里共进晚餐。玛拉将自己描述为一个失业的合唱团女孩,家庭富裕的罗伊对她的慷慨帮助却让玛拉心情复杂。玛拉为自己的隐瞒感到羞愧,而罗伊却疯狂地喜欢上了她……
简评
战争成就了美好的爱情又毁坏了美好的爱情,同时厚重的历史背景又让主题不落俗套,让人扼腕,费雯丽的形象和演技恰到好处的成为电影中最让人怀念的部分,犹如人柔软心尖儿上那点已愈疤痕,痛已逝,迹犹在,远处是风景,近处是人生,军官和芭蕾舞演员本该是没有交集的,但一次的空袭让两人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或者说,他们应该是一见钟情的。
《魂断蓝桥》这部片的封面写着“影史上三大爱情悲剧之一”。看了这部片子后,才能深深体会以上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为这部片子的广告词可说是当之无愧。这也直接让笔者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要带出的意思及画面。一个上尉与一位舞蹈员的倾城之恋。不幸的是,他俩的爱情却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演通过了悲情战争,刻画一出爱情悲剧。故事的策划及安排可说是赚了观众不少同情之泪。当然,当中也传播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反对战争。导演兼顾了情感部分及反战的教育思想,称得上经典之作。
在文学艺术赏析课上终于有幸看了这部电影,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了魂断蓝桥的剧本,但不得不承认,看电影和看剧本的剧本感觉着实不同。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乎回忆的朦胧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感触,有的只是剧情中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爱的执着与坚贞信念……
男主从长相到演技都稍显稚嫩,比较拖后腿,女主倒是演得不错。本片更像是一部对话与室内场景居多的舞台剧,跟1940版相比缺少场面调度与演员魅力,胜在尺度更大,比如有歌女更衣室的群像镜头,也直接用画面呈现了作为妓女的女主在街上拉客的具体过程。但是这些受益于时代的因素,并不足以让本片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这部比1940年的翻拍版大胆,涉及到了非常敏感的问题:军人休假期间与妓女的交集。滑铁卢桥没那么美丽浪漫,是士兵进城处,也是妓女揽生意的地方;女主人公没那么纯真传统,最终的结局是命运的无常。相比翻拍版那些守贞观念,我更喜欢这版的故事设定。说梅克拉克没有费雯丽演得好,我觉得很不公平——性格、经历都不一样的角色,怎么比?
对比来看,这部原版虽然预算明显低,但要好过1940年费雯·丽版的《魂断蓝桥》,逻辑要比翻拍正常得多,女主本就是性格活泼的底层站街女,和一个头脑有些发热的19岁年轻士兵开始的罗曼,要远比受《海斯法典》限制的洁版翻拍要符合现实,女主无须为失身而自杀,只是人世无常在空袭中意外遇难,而至于40年版所谓的“中国式内在的美国电影”,才是让人越想越反胃的评价,这个“中国式内在”究其本质,就是对女性人格的压迫,“失贞”的女性注定要自戕才形成悲剧所在。
。《魂断蓝桥》的原版,两位主演的气场气质和1940年版的相比都差了一些,这个版本男主太小鲜肉了,女主则气质一般,最后的结局是女主被飞艇的炸弹炸死,而1940年版则为女主自杀。整部电影的冲突都在围绕着女主困扰于妓女的身份上,对话有点多,过于场景化,而且结局非常仓促,女主死后便全剧终了,感觉太突然了。
魂断蓝桥的原版。军官变成了士兵,还是不变的沦落风尘女。原作削弱了战争的背景,着重刻画了女主的精神状态,使得她的悲剧更多是因个人性格而产生的,和时代背景关系不太大,当然也和篇幅简短有关,有好有坏吧。结局死法也不一样,原作是被飞艇投弹炸死(好衰),费雯丽版则是自杀。无论是哪版,就算成功结婚,他们的婚后生活都是可以预见的一地鸡毛,首先阶级差距巨大,显然新鲜劲过后会进入一种没啥可聊的状态,而且电影美化了这样的爱情,因战争而导致精神空虚并急需排解性欲的士兵,与沦落的风尘女子,简直是各种性病的携带者,两者组成家庭在一起结合,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绝对会给整个家庭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