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女性(1966)

Masculin fémininUP:2021-12-04

男性,女性

评分:8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 香妲儿·戈雅 / 玛尔琳·若贝尔 / Michel Debord / 卡特琳-伊莎贝尔·迪波尔 / 埃娃-布里特·斯特兰德贝里 / 比耶·马尔姆斯滕
类型:剧情
片长:110 分钟 / Argentina: 103 分钟 / Swe地区:法国 / 瑞典
语言:法语 / 瑞典语 / 英语
影片别名:Masculine, Feminine: In 15 Acts / Masculin féminin: 15 faits précis
上映:1966-03-22
IMDb:tt0060675

男性,女性简介

影片讲述巴黎有一群不羁青年如何投身革命,让.皮埃尔.利奥出演一位理想主义愤青,邂逅了一位受爱戴的流行女星,通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现了60年代巴黎浪漫的“青春实验”。
  影片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描述记者保罗访问刚出道的摇滚女歌手马德莱娜,趁机对她展开追求。过程之中出现了十多段断断续续互相交错的纪录片段,讨论到政治、性、喜剧、乡愁等诸多话题,等于对戈达尔所谓的“马克思与可口可乐下成长的孩子”作一总体剖析。

第1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让-吕克·戈达尔 第1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男演员让-皮埃尔·利奥德

简评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表达,穿插其间的暗示、预言,人物的独白、对话,镜头的使用……都可以配合评论性文章逐帧分析、逐字推敲,电影以“女性”这个词结束(“完”),又和此前出现的对话相照应,不管是技巧上的处理,还是对于文字的解构,都很有意思。电影虽以《男性,女性》为题,但实际抛出了无数个现代性问题,在回答的声音中,有的激进,有的理性主义,有的漠不关心……所有的看法构成一个集合,也就组成了现代社会。

只有哲学门外汉才会把《男性,女性》分开来谈论。戈达尔对于两性关系的洞察和理解真是狭隘又偏颇,他的实验电影也总是把有趣的男女关系搞得特别无聊。在这部拼贴感十足的论文电影里,哪有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影片本身就是一部男性主义电影,女性自始至终都处于男性凝视之中。影片里的男女根本就不来电,然而大有影像霸权主义倾向的导演非要强行将他们绑在一起。作者把全部心思都花在了视听体验这门学问上,他那脑子一热抛出的各种话题无疑也都是一些概念性的名词展示。影片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大概就是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戏剧性时刻:男人要跑,女人追出去,给了他一枪;女人想逃,男人迎进来,控制住了她。这个用来打通虚拟与现实边界的方法如今看来繁琐而又笨拙,作为电影终结者,阿巴斯只用了《樱桃的滋味》就轻松而巧妙地完成了这一目的。

戈达尔的论文电影,有戈达尔关于法国60年代关于政治,性,文化,消费主义,社会主义等等的思考,认为社会调查是强迫被采访者接受思想和价值的手段。男性是激进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女性是不关注政治,只关注自己的“消费品”。是消费主义的产物,也是后现代的消解和结构,结构一切主流文化,亵渎神职人员等等。戈达尔的批评可真是太尖锐了。,情节的分割和割接,,既解构传统电影,又彰显后现代社会的疏离与断裂。,复现的枪声,影院单镜头内的断续配乐。:男性=面具+屁股,女性=空无,F____IN。4.,借火自焚,马克思“戈达尔的电影……的目标已不再是传统的夺取国家政权,而是具有教育或传递信息性质的示威,如‘迫使国家暴露法西斯的本质。”

其实片中的男性们向女性们问话时的表现和预设答案的“民意调查”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它征求的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意见(好像做某种给定答案的选择题),而非有意识的异议——这不禁让人想起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的理论,通过问话构建起被质询对象的身份认同。影片戛然而止于男主的意外死亡和警局的问话,有趣的是,我们似乎可以把这个结尾视作实际上影片中大部分对话的“真实”,它和盘问别无两样,只是在重复过去的意识形态,激发不了新的意识和改变生活的可能,影像在此的间离效果实现了反交流(对话)的交流。戈达尔在开头打上“关于男性女性的15个准确事实”,事实上影片反而尝试证明根本没有这种所谓的准确(确定的)的事实。电影本身作为一个“关于男性女性的调查报告”告诉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不确定”。

“生活在马克思和可口可乐并存的时代的孩子们。”探寻60年代法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消费主义环境下的状态,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反而《男性,女性》比起之前几部政治电影相对而言更加容易接受。即使抛开这些内容不谈,保罗和马德莱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与故事也是极为喜欢,戈达尔拍男女关系确实很有一手,至少我都觉得非常浪漫且非常喜欢。当时既有马克思又有可口可乐,不禁让人思考现在的马克思和可口可乐在哪或是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

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是戈达尔的电影,另一种不是戈达尔的电影。如果电影里一个青年走进咖啡馆,谈论着革命调戏着第一次见面的女孩,那肯定是戈达尔;如果一个青年在客厅里和刚认识的女孩谈论着哲学并商量去乡下度假,那肯定是侯麦。如果一个青年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四处乱逛,别说着一些只有他自己能听懂的话,那是戈达尔;如果一个青年在海滩上或者在度假屋惹女孩怄气不久之后又和好了,那是侯麦。

自认为戈达尔已经上升到一种大多数电影人都无法达到的高度,熟练使用摄像机将所思所想在胶片上进行书写形成影像-声音以完成一种“论文电影”,将影像作为一种语言表达自我认知。每次看戈达尔的影片都会对自己所知稀少而自行惭愧。该片是戈达尔对所处的疯狂六十年代环境下的法国人进行的一次社会调查报告。推翻经典叙事对连贯性进行破坏,类似于散文化的表述,插入字幕标题,声画错位,镜头跳接,“真实电影”采访片段···形散而神不散。“马克思与可口可乐”,男女关系之间的断裂,对zz现状局势的愤慨的保罗们,和处于消费社会流行文化中女性的物化。拆字游戏的隐喻mascline(男性)=masc(面具)+cul(臀部)“戴着虚伪的面纱”,feminine(女性)=空“空洞无物虚无肤浅”。诸多隐喻无不体现着戈达尔对社会观察与批判。

。①如简介所写:以一男一女谈恋爱的故事为线索引出了各种政治与文化话题,剖析了这些“马克思与可口可乐下成长的孩子”。②通过疏离的摄影(光影/构图)、断裂且关联甚微的剧情、时断时续的背景噪音和配乐、一些跳切、大量(调度优美的)长镜头等营造了一种既疏离又肆意的影像气质(正如疏离且想革命的年轻人们)。虽然这两种气质整体平衡的挺好,但毕竟相互矛盾,也因此大大限制了影像的力量。

男主一直在讨论社会,政治,而女主似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男性和女性的关系是否就像男主去看女主录音时一样,唱歌时戴耳机和不戴耳机听的区别呢?戈达尔想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男性和女性的区别,电影巧妙的用马克思主义和可口可乐来代表男性和女性,这是戈达尔对当时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不断物化导致人们也随之物化而不去关心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的深刻批判。

戈达尔永远都是新浪潮诸人中最孩子气的,只有同样神奇的瓦尔达能与之并论。灵气又可爱的程度直逼《女人就是女人》,虽然还是不喜欢戈达尔的主角们那些幼稚的政治论题,但却极爱电影里肆意挥洒、无处不在的小巧思:男性和女性的拆字法、枪声作为分节符、借火自焚的自嘲、吐槽电影和流行音乐、保罗和玛德琳娜的酒馆避闻记、马克思和可口可乐的孩子、《狂人皮埃罗》的自我致敬、结尾把féminin敲掉中间变成Fin。

在戈达尔的作品中算比较好懂的。导演时年35岁,处于青年与中年的分界点,法国也正在暴风雨的漩涡边缘。电影里有许多意识浓厚的痕迹,以政治、性、流行文化等具体问题为内容,集中揭示了男性女性的分裂、消费主义对女性的物化等不容忽视的社会状况。尤其是通过对选美小姐的长达七分钟对话,充满了不顾及感受咄咄逼人的压迫感,大多数时候女生都在闪烁其词或者无言以对,这是60年代男女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直面对撞,亦是左派导演对于美国的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审视与批判。男性是一群对政治运动冲动的骗子,女性也是虚无肤浅的存在。

戈达尔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除了圣母(阿尔法城)妓女(随心所欲)之外还有小资(男性女性)共产(中国姑娘)元素同样融入进圣母荡妇的形象中,狂人皮埃罗和精疲力尽中女性形象更为完整自我,本片里性别完全标签化,男性是愚蠢自大的,女性是无知虚无的,说着社会实验,结果是藏不住的厌女症,搞政治弄的电影一股ken味

获得奖项

  • 第1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1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Youth Film Award —— Best Feature Film Suitable for Young People / Interfilm Award - Honorable Mention / 银熊奖-最佳男演员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男性,女性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