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的女人(1974)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UP:2021-07-25
醉酒的女人简介
尼克(彼得·福克 Peter Falk 饰)老老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尽管从事的是一份辛苦但收入微薄的体力工作,但一想到自己的家庭和未来,尼克感到十分满足。不幸的是,很显然,对于生活,尼克的妻子玛贝尔(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 饰)有着和丈夫截然不同的想法,她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终日饮酒,精神不稳定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方面,尼克很爱自己的妻子,希望她能够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整日生活在玛贝尔散发的负能量中,尼克很难不受其影响。终于,一场意外让夫妻两人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了出来,激烈的争吵,无法调解的冲突,最终,尼克亦开始产生了疑惑,真正不正常的那一个,究竟是谁?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约翰·卡萨维蒂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吉娜·罗兰兹
获得奖项
- 第2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贝壳奖 / Prize San Sebastián —— Best Actress / OCIC Award - Honorable Mention -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第32届金球奖
获奖: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约翰·卡萨维蒂 John Cassavetes导演
- 彼得·法尔克 Peter Falk演员
- 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演员
- 弗雷德·德雷珀 Fred Draper演员
- 埃尔·鲁本 Al Ruban摄影
- Jack Corrick Jack Corrick副导演
简评
到底是醉酒的女人还是权势下的女人?Mabel为何如此疯癫?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婚姻之后?是有了第三个孩子之后?是在丈夫每天的疲惫不堪回家之后?是在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亲戚问候之中?真是一部离奇的电影,伴随着意大利工人的号子美声、在奇怪的时间节点加入的古典音乐,还有纪录片般的镜头推拉,我好像融进了Cassavetes对生活感受到极致的感受之中了。以及令人惊讶的日常结尾,好像故事的答案不过是安抚孩子睡觉之后收拾收拾准备睡觉,生活不过鸡毛蒜皮。
10/10。表面上是一个爱妻子的蓝领丈夫、精神不稳定时常行为怪异的妻子、他们的孩子之间的矛盾与生活的家庭故事,实际上是在反应现代人对社会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期望」(来自男友的、孩子的、人际关系的、社会价值观的等等)感到的「焦虑」甚至崩溃。在表现「焦虑」感上,没人做的比卡萨维蒂更好了。他在粗糙影像和低饱和度调色的基础上,以琐碎的生活流叙事结构提供真实感(只有在这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叙事结构下,这种深深植根于现实的「焦虑」才显得有真实质感),用特写与浅景深镜头突出人物的情绪,时常还通过将框中塞满人物或物品的方式来强化这种焦虑与困境(如派对那场戏)。他在剧情日常部分时以歌剧的配乐烘托暗流涌动的焦虑,在剧情冲突高潮时则反以无配乐来烘托爆发了的焦虑(后者的原理是激烈的东西表达越克制情感越深邃)
10/10。表面上是一个爱妻子的蓝领丈夫、精神不稳定时常行为怪异的妻子、他们的孩子之间的矛盾与生活的家庭故事,实际上是在反应现代人对社会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期望」(来自男友的、孩子的、人际关系的、社会价值观的等等)感到的「焦虑」甚至崩溃。在表现这种「焦虑」感上,没有人做的比卡萨维蒂更好了。他以琐碎的生活流叙事结构提供一种真实感(只有在这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叙事结构下,这种深深植根于现实的「焦虑」才显得有真实质感),用特写与浅景深镜头突出人物的情绪,时常还通过框中框构图和将框中塞满人物(如派对那场戏)的方式来强化这种焦虑与困境。他在剧情日常部分时以歌剧的配乐烘托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焦虑,在剧情冲突高潮时则反以无配乐来烘托焦虑(后者的原理是激烈的东西表达的越克制情感越深邃)
影片牛逼,但简介非常垃圾,别看简介。另,我不觉得Mabel是更年期、带娃抑郁、奉献人格或者某种“女人才会得”的病,只不过因为她是女人,所以不像Nick一样有朋友、家人和诸多借口给他开脱。Mabel本人就不幸地成为了周围人发疯的借口。毫不意外地,我在影片第一场需要Mabel做出复杂社交的餐厅戏就瞬间理解了她的“问题”在哪,不论她表现得有些bipolar还是asperger,我悲哀地发现我理解她镜头下每一秒的不适,她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互动,她不理解也学不会社交规则,只能机械地根据某些信号来猜测着做出反应。塞满家里的人,吵闹的孩子,突然的热闹和寂静,以及怼到脸上又迅速失焦的镜头,我也如在炼狱,最后看哭了。Be yourself从来都不该是对别人的规训,更何况我们对自身的存在也有着根本性的怀疑。
这是一部令人惊异于Gena Rowlands表演的影片,她的这种表演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维也纳的therapeutic theater. 顾名思义,这种剧院帮助人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不受剧本限制。对在文明规范太多的人来说是个福音,因为它提供了舞台供演员表达自身感受,观众也能理解和宽容演员反常的行为。在演员即兴表演中,Cassavetes从最开始的团队合作式的像在《影子》里共同商议出来共同目标到后来集中和Gena Rowlands合作,这样的即兴表演就取最初形式的优点,和演员沟通,给老婆自由表达被压迫的实际感受。所以自《脸庞》开始Cassavetes个人风格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力。因为他的电影都是自己筹钱拍的,他的作品作为indie,掀起了一股反主流的轩然大波,电影十分迷人。他是赶上了时代啊!
10/10。极其精彩的即兴表演。表面上是一个爱妻子的蓝领丈夫、精神不稳定时常行为怪异的妻子、他们的孩子之间的矛盾与生活的家庭故事,实际上是在反应现代人对社会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期望」(来自男友的、孩子的、人际关系的、社会价值观的等等)感到的「焦虑」甚至崩溃:不管是粗糙影像、低饱和度调色、琐碎的生活流叙事、大量特写与浅景深镜头(突出人物的情绪)、将框中塞满人物或物品(强化这种焦虑与困境。如派对那场戏)皆指向此情绪。有趣的是,卡萨维蒂在剧情日常部分时以歌剧的配乐烘托暗流涌动的焦虑,在剧情冲突高潮时则反以无配乐来烘托爆发了的焦虑(后者的原理是激烈的东西表达越克制情感越深邃)。
相当严肃深刻的主题,卡萨维蒂却能从好莱坞中挖走原本已经僵化的模式,让本片变得很“好看”,和如今美国独立导演折衷的做法完全不一样。结尾的“大战”激烈、刺激程度不亚于好莱坞;有些戏谑好莱坞地把人物前史挖空,却在故事向前发展的同时补足了之前的空缺;摄影机完全没有进入人物,模糊妻子真正的精神面貌,却用孩子鲜明的态度打消观众的困惑。很多长期合作的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显著的不平等,导演和摄影机是主动方,演员是被动方。吉娜罗兰兹和卡萨维蒂还是夫妻,她和摄影机间却是默契的配合关系。卡萨维蒂和伯格曼一样勇敢,展现出了自己害怕成为的形象。
★★|在Cassavetes的电影中,人物是时刻紧绷着的,仿佛随时都会爆发/死去/发疯。导演用行为准则/道德约束等条规束缚人物并使其在禁锢中自我毁灭,通过放大演技并持续给观众制造层层递进的压迫感,这点与《破浪》较为一致。但这样的创作理念也有问题,那便是情节的重复度实在是过于严重了,稳稳当当,缺乏亮点(这也是《破浪》的问题所在)。本片的最大精髓在于人物在外部环境中所做的“伪装”,因此开头餐桌一段戏便已完全展现了Cassavetes强大的调度功力与Gena Rowlands的超强演技,可惜观感掉得太快,最后成为了纯粹的女主个人演技秀。
除了整片略显混乱与焦躁尴尬的镜头让我有点心烦,不过这也算卡萨维蒂的表现形式,,主题与人物刻画都很讨喜,人们说女主是精神失常,歇斯底里,其实我觉得也未必,片名中的“influence”无论是翻译“影响”,“权势”,还是“醉酒”,我认为其都来自于外部与客观因素,我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能在女主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吧,那种癫狂与歇斯底里为何产生?而时而的冷静与孤独又为何?女主喜欢古典乐和歌剧,她会哼唱着天鹅湖的主题,自由起舞,我不认为她是一个精神病,她是女人,是母亲,是妻子,也是一个人,正是生活中的“influence”让我们隔着屏幕看到她的那种不可理喻,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 ps:吉娜·罗兰兹太好看太会演了吧,居然没有拿奥斯卡影后
10/10。表面上是一个爱妻子的蓝领丈夫、精神不稳定时常行为怪异的妻子、他们的孩子之间的矛盾与生活的家庭故事,实际上是在反应现代人对社会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期望」(来自男友的、孩子的、人际关系的、社会价值观的等等)感到的「焦虑」甚至崩溃:不管是粗糙影像、低饱和度调色、琐碎的生活流叙事、大量特写与浅景深镜头(突出人物的情绪)、将框中塞满人物或物品(强化这种焦虑与困境。如派对那场戏)皆指向此情绪。有趣的是,卡萨维蒂在剧情日常部分时以歌剧的配乐烘托暗流涌动的焦虑,在剧情冲突高潮时则反以无配乐来烘托爆发了的焦虑(后者的原理是激烈的东西表达越克制情感越深邃)
吉娜罗兰兹贡献出了影史最好的女性表演之一。她对一个精神崩溃的女人的演绎,不是贝蒂戴维斯与费雯丽的戏剧色彩浓厚,不是阿佳妮彻底的歇斯底里,也不是于佩尔静默中的极端爆发,而是生猛的真实与随性的诗意的结合:爱中的怨恨,兴奋中的悲伤,癫狂中的不知所措,无处不在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她十二分努力地装成正常的妻子,正常的母亲,努力地去进行正常的社交,却因为努力在众人面前装成正常人而更加的焦虑,几乎无处安放的肢体动作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她内心的惶恐不安。令人惊叹的表演,令人烦躁又难以忘怀的电影。
最喜欢的是气质,一种精神紧张的、基于现实主义打怪异,例如梅贝尔从精神病院回来,穿的是一件很多花排列组合成图案的藏青毛衣,这个细节很符合我小时候传说中某个社区怪人的形象,就是,虽然怪,但是家人还是会尽量把他/她打扮成得体的样子,而这种与本人气质不相符的得体会带来更大的怪异感。第一部卡萨维茨,是因为听说了夫君的那个封面镜头,没想到这部片也有很多长焦拍中近景,看来他很喜欢用,也用的很好,夫君那个镜头以外,此片里还有一个,是梅尔贝和婆婆争执,她老公夹在中间,在长焦的近景下,三个人不断推搡,不断失焦又不断聚焦,很准确的捕捉了真实的家庭关系,一种迷离的质感。不过我暂时是不太喜欢啊,长焦压缩了空间,整个空间像一个背景板,扁平的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