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冤记(1956)
评分:7.5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马克斯韦尔·安德森 / 安格斯·麦克费尔 / 马克斯韦尔·安德森
主演:亨利·方达 / 维拉·迈尔斯 / 安东尼·奎尔
类型:剧情 / 犯罪 / 黑色电影
片长:105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被冤枉的人
上映:1956-12-23
IMDb:tt0051207
伸冤记简介
贝斯手克里斯托弗(亨利·方达 Henry Fonda 饰)与妻子萝丝(维拉·迈尔斯 Vera Miles 饰)过着平静的生活,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幸福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们让克里斯托弗觉得人生再无遗憾。萝丝需要一笔钱去治疗牙痛,囊中羞涩的克里斯托弗决定贷款,而当他拿着单据来到银行后,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不明就里的克里斯托弗因为抢劫银行被警方逮捕,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对于他的指控浮出了水面,虽然对这些指控毫不知情,但面对确凿的证据和证人,克里斯托弗哑口无言。在被保释后,克里斯托弗和萝丝委托律师开始调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可发现的所有线索都对克里斯托弗不利。正当夫妻两人开始绝望之时,事情出现的转机。
简评
镜头运用一流,尤其男主被警方怀疑被带走后的镜头运用,全部是角色视角的镜头,突出男主的茫然无助,警方的冷酷严苛,渲染出难以逃离的绝望氛围。亨利方达演技十分细腻,把这个被误解角色内心的苦痛表现得恰到好处。不足之处在于:,精神疾病设定导致全片剧情重心不稳,观众的注意力被迫从男主转移到妻子身上,削弱了男主境遇的冲击性。妻子的境遇虽然能很好得说明此类误伤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伤害十分严重,但是占据的桥段过长。,这是希区柯克电影的一贯问题了,火车怪客也是如此,警方经常仓促断案,看着字迹一致就认为是,难道犯罪分子是个不懂得伪装字迹的智障?警方竟然一直不清楚在紧张情况人时常有看走眼的情况,这些逻辑上说不通的地方严重削弱电影根据事例改编的真实性。
几可看作《十二怒汉》的前传。第一次见到希胖如此细致沉稳地秉持现实主义原则来叙述人的故事(可惜有些地方还是卖弄了戏剧化的处理),将那种陷入漩涡不能自拔的无力感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实是难得。方达的表演也很棒,像特吕弗称赞的那样:“完全中性色彩,跟你在街上遇见的各色人一样生动。”
前半段仍然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叙事,观众几乎是跟随亨利·方达的第一视角体现了从被逮捕到被保释的全过程。但从妻子突然精神病发作开始,各种“突然”一个接一个出现,一直期待的法庭戏开始走过场,到最后熟手抢匪突然傻傻的被抓,最后主题竟成了控诉冤案对家庭的伤害。这种断崖式的剧情过渡,简直让我怀疑后半段是不是希胖亲自操刀拍摄
电影的开头希胖即露脸并献声,电影结尾以反高潮处理方式结束,这无疑是我看过的希胖电影中最为特殊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编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真实发生的小人物含冤入狱所经历的一切能带给观众更深的沉浸感,另一方面剧情重点从男主是否犯罪的悬疑性转换到妻子精神受到伤害的心理层面,剧情的割裂是为了符合真实事件发展的过程,却束缚了创作性。我还蛮想看到如果男主真的是双重人格的抢劫犯,故事又该如何发展,而这也是希胖所擅长的。看完电影后只希望奇迹的祈祷不再成为破案的关键,冤假错案就此完结。
1、现在的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第一个缺陷是这个人的故事有很长一段时间被他逐渐发疯的妻子的故事所打断,正因如此,拍摄到审判那一刻与戏剧效果相悖。随后,审判就像生活中所发生的那样出人意料的结束。希区柯克渴望接近真实,十分谨慎于过于随便给予必要的戏剧化处理,其风格在虚构方面已达到完美地步,却不可避免地与纯粹纪实的美学产生矛盾。对面部表情、目光和动作都过于雕琢,然而现实是从来不雕琢的。把一些真实事件戏剧化,这就去掉了这些事件的真实性。2、整部影片的拍摄都是从对象主体出发的:一开始他给戴上了一副手铐,并且与押送的人的手腕相连。从警察分局到监狱的途中,押送他的人经常改变,但由于他感到羞愧,盯住自己的脚尖,低着头,所以观众看不到押送他的人。在整个行动中,观众也只看到警察的脚、腿的下部,地板和车门下部。
标准的希区柯克剧情:无辜的乐手被连续抢劫案的受害者们指认,本来困窘的家庭受了更大打击。这是一个有强烈巧合的真实故事,所以希区柯克开场亲自解说,让观众关注故事的社会意义,并减少一些认为这个故事“太扯淡了”的感觉。剧情基本是一根筋的展示男主被误认、被收监的整个过程,除了普及“无效审判”这类法律常识之外并没有什么看点,剧本几乎确定男主是无辜的,但正常操作应该是多少埋设一点男主可能就是罪犯的悬疑元素(对男主借钱赌马的描写可以更多),观众期待最后会反转才有点意思嘛。另外男主一家的经济状况是个挺好的副线,他老婆因为经济压力过大已经被送进精神病院了,男主和儿子的亲子戏也不错,但不合理的是,男主一家一直困窘,为何被抓以后突然就有朋友出巨额保释金,也有钱请好律师、好医生了?
希区柯克作品中非常特别乃至惟一的一部,没有他其它电影中的悬疑、惊悚和喜剧,有的只是按照时间线的发展叙述一个冤枉好人的故事,最终给其家庭造成无可磨灭的创伤,妻子也在该事件中精神崩溃。影片多处通过语句及动作的重复(拉琴、指认、审讯、法庭交叉发问)来减缓戏剧的节奏,以体现出事件的真实。最后透过法庭手握十字架、耶稣像及男主与真正的罪犯的脸像重合来表明这种困境想要摆脱只能期待奇迹,包括妻子的痊愈。电影中几处出现门框的影子,包括形成绞索,形成牢笼等,都透露出男主当时的绝望。亨利·方达和维拉·迈尔斯演技超群。
被误认为是抢劫犯的曼尼被证人指认,真正的抢劫犯被证人指认,电影中这两段过程一模一样,甚至两个人都站在了待指认的一排人中的第四位。曼尼因为这个乌龙冤案,家庭险些破裂,妻子罗丝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结尾曼尼质问那位抢劫犯给罗丝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可是我觉得真正应该被质问的是那两位当初言辞凿凿指认曼尼是犯人的证人,到最后她们明知自己认错了人,却理直气壮地从曼尼眼前大摇大摆地走过,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
个人在不受控制和监督的法律、权力、暴力、舆论面前危如累卵,如果你恐惧程序正义会错放罪犯,那应该想想没有犯罪的你在没有程序正义的世界里可不可以独善其身,真相大白后妻子拒绝回家的反应很符合人性,看的又气又悲,多少人因为家人亲朋遭殃被株连,逼死逼疯逼出心理阴影的不计其数,老美56年就有电影讨论这些社会议题,而时至今日一些国家的民众依然凭借朴素的正义感和只讲道德不讲逻辑的思维替无限制的处罚辩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后30分钟好难处理……希胖用了N场戏来调,但还是节奏怪怪的……这种故事进行一半已经能猜到后面抓到真凶才能解扣子,而且肯定是【突然间】:中断中间大段探寻求索的过程———不好拍。男主这个角色在解扣之后的行为不可能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一场大雨揪烂衣服那样狂笑,戏会崩,也会加速结束,因为一切都会平息,再也没有剧情大起伏了。希胖把这个难题解了:把男主和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女主身上,这样处理很巧,但也违背了前面造势的初衷———前面用了大量第一人称镜头去关注男主被卷入案件的体验:1到了警局、监狱这种不属于他的空间2离开妻子家人的【拉】镜头。剧情逐渐被带入妻子的变化,移情中断,造成脱节,主体偏离,一定会有观众感受的异样,这就是后30分钟的问题。
,看到12点了都还没看完,还剩大概40分钟,本来还要坚持看完,但是网卡了……忍不住看了影评,就不忍心再打开看了。男主那个委屈无奈空洞的眼神,实在让我印象深刻。女主前期多么美丽,温柔,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是后面却发了疯,唉,谁来拯救这个破碎的家庭呢。男主刚确定入狱时有一个镜头是男主的图像像ppt旋转效果那样旋转233当时也许是创新,现在看有点搞笑。有两个镜头很特别,一个是警察站起来,切到他的视角看男主,那个压迫感和无力感,第二个是女主突然站起来逼近男主,加入主光源位置的切换,一瞬间的沉重扑面而来,希胖真的很会用镜头。开场的时候,希胖出来说这是真实的故事,用黑白镜头,有点特别的。
开头很不错,看着亨利·方达那张老实巴交的脸,感觉证人和警察都是要故意陷害他。美国人不是都要先见律师才肯说话的吗?为什么到他这就不灵了?所以就感觉非常真实,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碰上同样情况后同样不知所措。后来聘请的律师也觉得不大可靠,让伸冤变得更加不可预知。有力的证人都领了盒饭倒是有点刻意了。后面慢慢引出了妻子的崩溃,虽然表达了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的苦境,但是感觉节奏和悬疑气氛被改变了,有点往苦情戏发展了。以元凶出现作为结尾还不错,毕竟他的律师是不太可能打动陪审团的吧,而且也算是导演的人性光辉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