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海峡(1965)

飢餓海峽UP:2021-08-17

饥饿海峡

评分:8.4 导演:内田吐梦 编剧:铃木尚之
主演:三国连太郎 / 左幸子 / 高仓健 / 加藤武 / 室田日出男
类型:剧情 / 悬疑 / 犯罪
片长:183分钟 / 167分钟(剪辑版)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Strait of Hunger / A Fugitive from the Past
上映:1965-01-15(日本)
IMDb:tt0279901

饥饿海峡简介

昭和二十二年,北海道岩内某当铺一家三口被人杀害,店铺遭到焚毁。不久台风来临,行驶于津轻海峡的曾云号沉没,500多人丧生。警方在核对海难死者身份时,发现两具不明身份且伤痕可疑的尸体。经调查,得知二人系网走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沼田(最上逸馬 饰)和木岛(安藤三男 饰),失踪前曾与一名叫犬饲多吉(三国连太郎 饰)的人在一起。函馆警察弓坂(伴淳三郎 饰)直觉此案与犬饲有关,但犬饲犹如人间蒸发一般,此案最终不了了之。
  十年后,妓女杉户八重(左幸子 饰)和一名男青年的尸体从海中打捞上来,警察味村时雄(高倉健 饰)判定二人并非自杀,男青年的主人——实业家樽見京一郎则拥有重大嫌疑。随着调查深入,那起沉疴十年的悬案也一同浮出水面……
  本片根据水上勉同名推理小说改编,此后曾三次搬上电视荧幕。影片荣获1966年蓝丝带最佳剧本奖、1966年电影旬报最佳男主角奖(三国连太郎)、1966年每日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左幸子)、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伴淳三郎)五项大奖。

简评

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是罗生门式的故事,三个多小时,娓娓道来,值得肯定的是本片确实反映了日本战后的现实情况,但本片的不足也很明显:前期的破案桥段给予观众的信息太多,让观众老是站在上帝视角看警察侦破,不可避免的让人感到有些无聊。后期抓捕犬饲多吉的剧情也显得非常单薄,显然证据是不足的,几乎没怎么侦查就破案了,前期留下的线索太少了所以侦破就显得太容易,只能凭指甲盖定罪。而且犬饲杀死杉户八重的理由也有些牵强,她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威胁。如果说是心虚而杀人灭口那么这就不是一个罗生门式的故事了。

很经典的一部日本早期犯罪电影,内田导演的代表作。从层云号海难到八重秘书死亡的剧情都串联的十分紧凑。三个小时虽然很长,但没有尿点。影片最大特点是没有犯罪与警察的追捕打斗,而是把重心放到确认犯人后警察与犯人的逐步深入的对话上。警察们抽丝剥茧的工作态度值得学习,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拯救了老警察十年后的人生。看完影片更加确认一个道理,没有无缘无故的犯罪,没有无缘无故的罪犯,当犯罪动机产生时,能不能遏止犯罪的实施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考验。饥饿的海峡是如此无情,吞噬了死去的人,也吞噬了活着的人。

影像风格大师手笔,神婆谶言段落仿似《死者田园祭》,浮雕负片紧锁回忆脉络。战后物资匮乏精神异化的日本底层民众呈现集体饥饿状态,欲望庞杂人心浮动,无处发泄的苦闷激发罪恶,旧疾未除又添新恙,救赎无门。社会派推理抽丝剥茧层层铺开,复盘阶段却抛开推理要素直指人性,这片埋葬了无数罪恶的海峡洗涤不了这个时代,死而复生的恐山也只是个传说。旬报三甲之誉是日本人心头病灶使然。

内田吐梦完成了一次对日本二战后国家/个体精神家园与社会范式重建史的深刻回望。湿热潮闷的无尽夏天、从未停止转动的电动风扇、残败萧条的城市建筑、割裂破碎的巨型海峡均是对日本民族历史创伤的意象化呈现。但内田吐梦并未落入黑泽明式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强烈宣教性——的窠臼之中,反而以一种罗生门式的文本构筑方式将所有对人物行为的批判推回原点,一切人物行为均发端于复杂且与历史相扭结杂糅的巨大社会意识与现状之中。“饥饿海峡”一名堪称完美,所有爱恨情仇、国仇家恨与历史伤痛均被这海峡饥饿贪婪地汲取吞噬,从来不知疲惫。

从今天的眼光看,悬疑的程度根本不足,翻底牌的桥段也显得漏洞颇多,我这么个水平的人都看出许多破绽,可那又怎样?犯罪只是皮,骨血肉是哀民生之多艰。女主在东京车站拉客的情形与《野良犬》警察寻枪一样,日本战后生态怎一个惨字了得。小妓女小心保存着饲犬的指甲,对惨酷人生中的一点暖意那么珍惜,那么挣扎着想摆脱悲惨命运而不能,令人泪下。三国连太郎演得真好,在《切腹》中他让我想起三国演义的对四世三公家族无能子弟的讽刺,“冢中枯骨”。在本剧中,前半部分如丧家之犬后半部分乔模乔样,完全角色附体,可惜他不是悲惨世界的冉阿让,而是饥饿海峡穷凶极恶又良知未泯到底不能重新做人的悲摧人物。而我热爱的高仓健君要到一个半小时之后才出场,且憨头憨脑,像个萝卜。后半小时略逊,但整体很棒。

生存与毁灭,宿命和轮回。轻津海峡的隐喻和几处负片处理都很惊艳。显然是关于战后日本的历史片。改变命运的巨款同时是原罪,海峡中的逃出生天沦为主观的叙述,情与理的较量发生在银幕之外,女主视角的日本娼妓考,叙事并不是在发掘真相,而是对生活和历史抽丝剥茧,开放式结局将镜头导回到无言的海浪,完成结构。唯一的遗憾是破案过程拍得有些冗长和乏味,也许是对国家机器的一种控诉。

三小时三幕式三个视角,平静地讲述一起案件掀起的十年波澜,以个人作切面揭示战后十年社会与人心的颓败,百姓此间的穷苦招致一次又一次的悲剧。画面变为负片、窗外雷雨交加之际,也是人物内心翻涌之时,自然主义镜头下的山与海怀抱着上苍的悲悯,当之无愧的一部犯罪史诗。是相信负片浮雕的推理,还是口述的闪回?当年的真相早已消散在津轻海峡的风雨里,人的罪孽与挣扎也任由海峡的波涛冲刷。高仓健的部分拖了后腿,但胜在第三幕后劲十足

旬报95年日影百佳第六,99年日影百佳则力压《东京物语》高居第三,社会派推理电影扛鼎之作。电影重点不在案件的设计,故悬疑气氛较弱,通过跨越十数年的案子来反映一众角色的生存状态,凶手/妓女/警察,三方人物的命运被牵扯在一起,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背后反映出时代背景下底层生活的艰难挣扎及人与人关系之间信任的缺失。三国连太郎和左幸子表演绝佳,极具张力,两人也是最适合展现人类欲望的演员之一,高仓健初出茅庐,扮演咄咄逼人的年轻警察,虽略显青涩但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神经脆弱看不了任何悬疑因素,又无法忍受日本女人纯真的尖利笑声,极其煎熬地看完了前半段,直到两人被杀才长呼一口气。然而即使看得十分痛苦,也不能否认导演把故事讲得很好,人物动机完整,剧情发展自然。后半段常被人诟病的推理的确冗长,但能看出作者对司法、人性等主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以嫌疑人之口对社会发出「你相信我吗」的连声追问。而影片对镜头的掌控同样出彩,负片的效果也十分超前。思来想去还是给四星。

水上勉的小说给作品定下了基调:一个被过往深深折磨的法外之徒,背负着饥饿、贫穷与良心的折磨,最终赢得自己的生活以后,再次被对过去的恐惧击败。这样的描写在战后的日本可谓典型,战后遣返的士兵,颠沛流离的妓女,美国占领的街景,再次复兴的愿望,表现出了日本人的爱恨与憧憬,这样的底层浮世绘正与内田吐梦赋予作品的悲剧宿命色彩相吻合,开头结尾的礼忏声和由海中来到海中去的犬饲的个人命运,是那个时代日本人内心的最好注脚。

感谢从事实物生产与实物操作的人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近几年活动的空间,虽然总体的感觉是局促不堪,但显然我不能要求更多,如果我未来有所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来自于你们,同时又离开了你们。本论文提出的设想或想法可以作为回馈,它们是长时间面对特定的问题时,身体自然产出的成果,虽然它们是否正确目前还不能被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我的这部分工作显然不可以被另一个人所替代。感谢陪伴过我的哲学家,音乐人,影视工作者,以及所有其它领域的艺术创作者们,没有你们的作品,生活是一片荒漠。

穷是万恶之源——电影结束仿佛看了一本完整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像老警察弓阪说的那样,你不理解只是因为你没穷过。这是一个悲剧,又不是普世价值里充满冲突色彩的悲剧。这种悲剧似乎常常在身前上演,羸弱的男孩通过健身变为强壮的男人;底层的穷人突然登上枝头变成资本家。那种曾作为弱者的一切软肋与敏感永远留在了血液里,但弱者是恶人吗,造就弱者的社会现状,与生俱来的贫穷才是。没有人逃得过宿命,一如他一跃入海,十年前的那一日,他就已经死去。

获得奖项

  • 第39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39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第16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第16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Best Scree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