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女王号(1951)

The African QueenUP:2021-01-30

《非洲女王号》(The African Queen)是一部1952年的美国冒险电影,改编自C·S·福雷斯特1935年的同名小说。该片由约翰·休斯顿导演,山姆·斯皮格制片,约翰·休斯顿和詹姆斯·阿吉编剧,亨弗莱·鲍嘉和凯瑟琳·赫本主演。鲍嘉凭借该片中的表演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非洲女王号

评分:7.6 导演:约翰·休斯顿 编剧:詹姆斯·艾吉 / 约翰·休斯顿
主演:亨弗莱·鲍嘉 / 凯瑟琳·赫本 / 罗伯特·莫利 / 彼得布尔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 冒险
片长:105 分钟地区:英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 斯华西里语
影片别名:东非狂暴记 / 非洲皇后号
上映:1951-12-23
IMDb:tt0043265

剧情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1914年的德属东非的坦桑尼亚。

查理·奥耐特是一名因失业而流落到非洲的矿山机械工人,罗斯·塞耶是一位向非洲土人传道的拘谨的女教士。为了逃离德国军队的控制区,两人同乘一艘破旧的游艇——“非洲皇后号”,沿河顺流而下。途中这对个性迥异的中年男女不仅产生了真挚的爱情,最后还把小船改装成鱼雷艇,勇敢地击沉了一艘德国战舰。

角色

  • Humphrey Bogart - 查理·奥耐特/Charlie Allnut
  • Katharine Hepburn - 罗斯·塞耶/Rose Sayer
  • Robert Morley - Rev. Samuel Sayer
  • Peter Bull - Captain of Louisa
  • Theodore Bikel - the First Officer
  • Walter Gotell - the Second Officer
  • Peter Swanwick - the First Officer of Shona
  • Richard Marner - the Second Officer of Shona

奖项与荣誉

第24届奥斯卡奖
  • 最佳男主角奖
  • 最佳导演提名
  • 最佳女主角提名
  •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荣誉
  • 1998年-AFI百年百大电影-17位
  • 2002年-AFI百年百大爱情电影-14位
  • 2006年-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48位
  • 2007年-AFI百年百大电影 (2007年版)-65位
  • 被国家影片登记部典藏于国会图书馆

简评

不愧是经典佳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依然令人回味。爷爷奶奶辈的影帝影后啊,两个人撑起的一部电影。非洲土著、河道水蛭真的都挺还原了。瀑布落差和非洲野生动物的镜头是实地取景吧?可以想象拍摄一定很辛苦。感觉当时的鳄鱼、河马都好活泼呀~破船虽小名字霸气,还勇敢地击沉了一艘德国战舰,很有点喜剧漫画的风格。配乐让我想到迪斯尼早期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动画配乐以及大力水手,服装也很具有时代感。

24th上海国际电影节 |驾驶一艘小船,完成不可思议的任务。理想又浪漫。故事本身还算是紧张刺激,配合画面呈现,激流、鳄鱼、水蛭、狂风暴雨……导演让整个故事韵味十足,让人对导演兴趣十足。两位主角,原来在好莱坞历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非洲真实取景,配合部分特效画面,真是不简单

不是为了亨弗莱·鲍嘉我才不看这个片子呢,对于他自己来讲演技突破比较大吧,然后最后结局满加分的,前面70%都很水人物行动支配力不强,俩人闹来闹去很没意思。村子给烧了人员疏散有个原住民在笑的画面不知道你们都看见没。

最偏爱的那类商业电影,完全是《碧血金沙》的反面:目标简单,动机纯粹,踏上一段冒险征程并不需要太多理由,情节有如女王号的路径一般直线行进不拐弯,只在过程中展开一段段变奏。况且即便娱乐化姿态如此明确,人物困境的陷入和逃脱仍然是实打实的,毫不含糊,没有因谄媚观众而成为被预先免疫的奇观。约翰·休斯顿设计镜头时常以构图而非场景为基本单位,单镜头内少见有效的(造成重构图的)运动,这在同时期那些以使用摇臂进行调度著称的好莱坞作者中显得特别。SIFF2021第12场。

最早实地取景的冒险片了吧。全剧百分之九十五的镜头都只有男女主角二人,在没有特技加持的年代背景下,两个人历险,冲突,交流,相爱,再共同干正义的大事。可以想象,如果演技不好,起承转合没有节奏,没有特技的历险如果没有诚意,怕脏怕累,恐怕难以成就经典。但这部片是经典,所以,两位演员就很了不起了。

淑女配船员,阶级爱情喜剧。倒酒后给了一组酒瓶延展镜头,闯过激流二人忘情激吻,给鲍嘉扎刺的脚拔出毫不犹豫,叠加的手是关系的确认,此时黑屏接鲍嘉疲劳而眠是性明示,而凯瑟琳赫本(此时容颜已老,不复当年明艳,不过扮老处女恰如其分,也许是为角色牺牲)称赞有力更是对性力的认证,双方主被动关系逆转。模仿河马、猩猩,罗茜大笑,是亲密关系顶峰。上有蚊子下有鳄鱼,推船有蚂蟥,水路电影太有趣,此段跋涉是婚姻生活的隐喻。关于炸船用了先抑后扬,二人被捕面临绞刑,查理说please marry us,我真的泪目了。这真的太美好了。

当年刚刚从黑白胶片进入彩色胶片的年代,加上去非洲取实景和两位影帝影后的出演,这部电影的轰动效果可想而知。不过这样的惊艳放到现在特效大场面已经稀松平常的时代来看,显得比较普通了。这也算是很早期的“公路”题材电影了吧,也是凯瑟琳赫本少有的台词节奏缓慢的表演。

本质上是个小妞片的剧本,但因为太超前,导演和演员都没意识到这个类型,而是继续用冒险类西部片的方式去拍,结果还真有几分奇妙的融合感。看过这个再回想,《走出非洲》无论在殖民还是女性议题上都真是一次巨大的倒退啊

这是极少数豆瓣评分低于IMDb的电影。我也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平常之作在影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叙事大部分时间就靠对白撑着,最后击沉德国军舰一节更是堪比抗日神剧…不会仅仅是看两位帝后的化学反应吧?还要吐槽一下凯瑟琳·赫本:好莱坞不乏五六十岁仍然光艳照人的女神,但这位影后专业户似乎一过三十岁就立即进入了老年,本片里凯瑟琳·赫本和亨弗莱·鲍嘉的情感戏给人留下的绝对是“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印象。

几乎融汇了所有的商业元素:战争、冒险、宗教、爱情、搞笑,性符号在其中比比皆是。核心剧情依然是浪漫喜剧,但是一对主角的设定却有些颠覆意味,男不帅女不靓,男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气质,女性也不是什么柔弱红颜,很多桥段都耐人寻味。不太确定这是考虑到角色的中年年龄设定才淡化了性吸引力的表现,还是有意要制造这种颠覆感,无论如何,效果还是不错的。虽然很多镜头是后期合成的,但风景都是实拍,虽然清晰度不高,相比同时代的棚拍片,视觉冲击还是蛮强的。

即便有亨弗莱·鲍嘉和凯瑟琳·赫本两位好莱坞黄金主角极富诚意的演出,但粗糙、不合逻辑的剧本和草率的爱情叙事,皆令影片的观赏性大打折扣。鲍嘉的演绎情感自然,两人间的微妙交流拿捏得恰到好处,但爱情的萌生与发展缺乏一些事件性的辅助和戏剧性的冲突,显得较为突兀。作为一部在危难情境下的两人戏,原本是可以有更多空间将两个的情感递嬗讲述得更为细腻完整,但不少危险性事件大多脱离于情感线之外。影片大量镜头取景于尼罗河流域丛林,影像真实,颇为难得,并制造出前程不确定的印象,让观众能更好融入男女主人公的实际境遇中。片中这艘简陋却顽强的小船被命名为“非洲女王号”,也寓意在暴力和强权面前“自由英国”的不屈。而丛林中两人如“亚当”“夏娃”般的恋爱及成果炸毁德国军舰的举动,也寓意剥离浮华、回归本真、追求真善的人性之强大。

休斯顿+鲍嘉+赫本,三星给剧情、一星给演员。说实话我很喜欢大胡子鲍嘉这个粗犷的形象——笑起来还是那么的有魅力。至于剧情——也非常吸引人:一男一女一船——漂浮在海上,应对着时不时冒出来的麻烦——而且最重要的是,本片不再靠台词来衬托情节,这就使本片相较休斯顿之前那几部来讲更加吸引人——所以这是一部不能错过的休斯顿、也是一部不能错过的鲍嘉——强烈推荐(.为什么开头德军穿的那么像大佐。。。真让人出戏)。

获得奖项

  • 第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ress
  •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第1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1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演员